-
抗病毒 编辑
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其主要特点是:①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③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④体内无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冠状病毒
急性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程一般为数日至数周。除少数在急性期死亡及发生后遗症者外,多数病例最终以组织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愈。
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于寄主体内,可达数月至数年,造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①潜伏性感染。当病毒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组织内,不引起症状。一旦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状。例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性感染。②慢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人体组织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续性病变,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③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可达数年,病变逐渐发展,最后导致死亡。
早期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有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和乙型脑炎等,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已日趋减少。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消灭天花。但是新的病毒不断被发现,有的甚至暴发流行;而老的病毒性疾病又时有起伏,潜在威胁严重。对人有致病性的病毒达1200多种,近年来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艾滋病(AIDS)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病毒性肝炎。
2003年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波及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2004年初发生的禽流感同样给人们带来了很大威胁。这些突如其来的疾病给人类以灾难和警示,提醒人们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仅仅做到治疗还远远不够,重点应该在预防,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切断病毒感染性疾病。
另外,中药及其制剂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医学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季节利用中药及其制剂进行恰当的预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中草药
研究证实,有些中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防治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板蓝根、黄芩、黄连、黄柏、连翘、金银花、叶下珠等,解表药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
中成药
中成药抗病毒主要有:感咳双清胶囊(清热解毒。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内炽盛者,症见发热、咳嗽、头痛、鼻塞、舌尖边红、苔薄黄等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抗感冒药种类较多,例如辅仁抗病毒口服液(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适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治疗温病初起,发热恶寒,口渴头痛,咳嗽咽痛等风热表证的丸剂中成药)、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用于流行性感冒,伤风咳嗽,头晕发热,咽喉肿痛)、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荆防冲剂、双黄连口服液(主要治疗外感风热型的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咳嗽及咽痛等症状。)等。
西药
主要有五种:
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药物,例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利巴韦林等;抗免疫缺陷病毒药物,例如齐多夫定、扎西他滨、阿巴卡韦等;抗肝炎病毒药物,例如α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疱疹病毒药物,例如碘苷、阿昔洛韦、酞丁胺、咪喹莫特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