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奇窣堵波 编辑
桑奇窣堵波是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筑类型之一,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遗骨(舍利)、经文和法物,外形是一座圆冢的样子、也可以称作佛塔。公元前3世纪时流行于印度孔雀王朝,是当时重要的建筑。
中文名:桑奇窣堵波
类型:古代佛教
内容: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遗骨
建成时间:公元前3世纪
桑奇窣堵波
文化
桑奇窣堵波长期以来被视为佛祖舍利的主要收藏地,被看作是佛祖的化身,具有印度教特有的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4座牌坊代表四谛①。
建筑特点
桑奇窣堵波充分地体现着印度宗教建筑的独特风格,即把宗教意义与象征意义融为一体的建筑的功能主义,它着重表现天与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这种无形的力量要远胜于那些单纯的建筑形式美的原则。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桑奇窣堵波的象征意义和造型也在亚洲广泛流传,并在流传中有所变革,以适应当地的传统和风俗。像中国元代流行的覆钵式喇嘛塔、缅甸的大金塔和泰国的锥形塔等莫不深受桑奇窣堵波的影响。 桑奇窣堵波又称桑奇大塔,是一个半球形的、缺乏内部空间但却十分独特的建筑物。同世界各地许多早期的坟墓型制都脱胎于住宅一样,它的造型借鉴了古印度北方竹编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它的中央是覆钵形的半球体坟冢,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立在一个直径36.6米、高4.3米的圆形台基上。冢体由砖石砌成,表面镶贴着一层红色砂石。围绕着冢体有一圈高3.3米的仿木式石栏杆,栏杆外四面各辟有一座砂石塔门牌坊,这是在桑加王朝时代(约公元前187~75年)增建的,其中最古老的南门牌坊建于公元前75~20年。牌坊高约10米,包括两根垂直的有柱头的柱子和在立柱之间插榫的3根水平的横梁,断面呈橄榄形,造型独特,反映了木结构的传统。牌坊的两面覆满了浮雕,轮廓的外缘则用圆雕装饰,此外还有用婆罗门文字雕刻的捐赠者的名单。整个牌坊比例匀称,形式独特而轻快。圆冢顶部有一圈石栏杆,正中是一座托名佛邸的小亭,亭上冠戴着3层华盖。桑奇窣堵波四周有一圈小径,僧侣们围绕着窣堵坡边走变诵经。小径外侧早石栏杆(玉垣),建于公园前2世纪,每段正中设一个门(公元前1世纪),合资朝向正方位,栏杆本是木结构的,后来改为石砌的。但仍仿木结构。在立柱之间采用插榫的方法横排着三根石料,断面呈橄榄形。立柱顶上用条石连成一个环。这样的栏杆是印度建筑中所特有的。祭祀仪式的终了部分是僧侣和信众绕覆钵诵经。
大塔和4座牌坊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及雕刻艺术,装饰繁缛富丽。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及优美的人物雕像多取材自佛传图和佛本生故事或者森林和动物的生活,堪称稀世之珍。对佛祖的生平行事,雕刻采用了象征手法:佛祖的母亲站在荷花上表示他的出生;一棵菩提树表示他悟道;一只车轮(即“初转法轮”)表示他讲道;窣堵波则表示佛祖的圆寂。 桑奇窣堵波的整体建筑完整统一,雄浑古朴,庞大的规模加上砖石砌体的不可动摇的稳定感和重量感,使整个建筑具有很强的纪念性;而轮廓复杂、雕刻精巧的栏杆和牌坊,与其身后简洁、粗犷的半球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烘托出主体坟冢的庄严与肃穆。4座牌坊代表四谛;石栏杆形成的回廊表现轮回教义;圆冢相当于圣殿,代表椭圆形宇宙和诸神的故居,以及宇宙中心山体的须弥山;冢顶上的3层华盖的小亭是王权的标志,被视为简化的塔;伞柄相当于庙柱,象征宇庙的立轴。因此,桑奇窣堵波在笃信佛教的印度人民心目中享有极崇高的地位,并以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强调了佛祖不仅是人类的先师,而且是整个宇宙的灵魂。
桑奇窣堵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