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毗尼 编辑

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

蓝毗尼蓝毗尼

蓝毗尼(Lumpinī)又译为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梵语可爱之意。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

处于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在鲁潘德希县境内,距加德满都360公里。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兰毗尼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蓝毗尼又被称为“佛祖的故乡”。这里民风淳朴,大部分地区是乡村,生活着极其顽强的塔鲁族人民。他们世代务农,生活的环境是炙热的南部平原,塔鲁族人大多生性乐观,随遇而安。

作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佛祖最终在菩提树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索的哲学。他于公元前563年5月诞生于蓝毗尼的娑罗双树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蓝毗尼

外文名:Lumpinī

地理位置: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

开放时间:6:00-18:00

门票价格:200Rs

著名景点:佛祖诞生地

诞生于:蓝毗尼园的娑罗双树下

概况

编辑

兰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来是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花园因人而得名。

蓝毗尼

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蓝毗尼距加德满都约360公里,位于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上,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左右。由于从首都加德满都到蓝毗尼的公路是尼泊尔的主要交通干道,车多、路险,所以笔者经过7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公元前565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在这里。早在1500多年前,中国高僧晋代法显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葱岭,经印度来到蓝毗尼,成为访尼外国人士中有真实记载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礼取经。

公元前565年的一天,迦毗罗卫国的玛雅·黛维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路过兰毗尼花园,被花团锦簇的美景所吸引,就住在那里欣赏起来了。第二天,正值尼历正月十五,入夜后,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银辉似的月光撒满了美丽的花园,端庄的黛维王后,沉浸于这良辰美景之中,毫无痛苦地扶着园中的娑罗双树,生下了王子一悉达多。

悉达多王子相貌端庄,天资聪颖。父亲净饭王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在他16岁时。就替他娶了邻国一位美丽的公主。但悉达多很有思想,对人生的苦难有深深的思考。在他29岁那年,悉达多抛弃了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剃掉须发,在深山旷野中遍访名师,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在他中年时期,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建了佛教学说。由于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追随者和信徒都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创建佛教后,兰毗尼就被视为佛教圣地了,因为,圣人是在这里诞生的。

兰毗尼有纪念佛祖诞生的寺庙,其中供奉着一块石雕的释迦降生图,庙北耸立着一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上面刻着“佛祖诞生之处”的铭文。

兰毗尼是世界级的文化胜地。每年尼历正月十五都要举行释迦牟尼诞生纪念活动。

历史背景

编辑

蓝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蓝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这里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筑,是两

蓝毗尼园蓝毗尼园

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十分庄严肃穆。这就是玛雅黛维女神庙,也称摩诃摩耶夫人庙,玛雅黛维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兰毗尼附近)净饭王的妻子,相传公元前633年尼泊尔阴历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娘家的路上来到兰毗尼花园,在一株巨大的娑罗双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乔达摩,即后来闻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蓝毗尼位于印度平原的南部,四周掩映着森林树木。蓝毗尼的人们相信佛祖的母亲之所以选择了蓝毗尼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宁静祥和。尽管蓝毗尼附近没有什么城市,人口也不多,但这里仍计划有大的发展:修建花园、植树建渠、增加膳宿设施,甚至还要新建一个图书馆。游人和朝圣者在这里吃住都很方便,由日本人负责兴建的豪华型酒店更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游客们可以乘飞机去往派勒瓦,当然也可坐公共汽车,或是租一辆吉普或三轮车去那儿。派勒瓦与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之间还有固定通车。后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处建造了这座别具一格的玛雅黛维女神庙,现庙内供奉着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着娑罗双树的树的枝干,新生的婴儿悉达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莲台上。

在玛雅黛维女神庙旁有一口数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镜,相传是女神沐浴和释迦牟尼幼年时代洗澡的地方。池边长着一棵娑罗双树,树身粗大,原树在法显著作中曾有记载,唐玄奘来此取经时已经"枯悴",可见现存此树是后人补种的。

阿育王朝圣

编辑

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23年出生在著名的释迦牟尼庭园里,他的诞生地成为后人朝圣的地方。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上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并以示纪念。考古学家才在一个七层砖垒起的平台上发现了该纪念石,它埋在神殿旧址下面5米处,1993年在掘进开路时被毁坏。阿育王还于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个纪念自己的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在玛雅黛维女神庙的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圆柱形,是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拜时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兰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为兰毗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庙南有后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墙壁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缤纷的壁画。此外,兰毗尼还建有文物馆和马享德拉纪念碑等。

阿育王石柱是1896年被考古学家发现的。在此后多次的勘查发掘中,又发现了不少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时期的遗物。一些外国佛教徒先后在此修建寺庙。尼泊尔政府也新修了一些塔、寺,并计划在联合国资助下修建神圣花园、蓝毗尼新村的寺庙区。

释迦牟尼

编辑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边边境)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两者的说法不大相同。据北传佛教推断,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去世于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的孔子同时。据南传佛教推断,他生卒日期或为公元前623年至前544年,或为公元前633年至543年。

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为净饭王。净饭王对王子十分钟爱,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的王子从未见闻过人间的忧虑、烦恼和不幸,也从未思虑过人生有所谓忧患、贫困、病、老死诸般痛苦。悉达多自幼从未离开富丽堂皇的宫庭,从未走出精美绮丽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筹交错,尽情游戏享乐。成年后,娶娇妻,生爱子。但偶然机会出游,初次接触严酷的、惨不忍睹的现实,便深为所动。根据传说,王子一日出游,得遇四种人,因而顿悟。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为待葬的死者,悉达多到此始知老、病、死为人生所难免。后,又遇一贫苦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年轻的王子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赢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脱离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

悉达多弃宫室,离亲眷,暗自出走,落发为僧,摒除欲念,潜心于苦修。他先从师于印度教“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与乌陀迦罗摩子学禅定;后又到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历尽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觉。然而,无论净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轻的苦行者如愿以偿。他终于悟到修苦行并非获致解脱之正道。久经冥思苦想,他终于达到觉悟。他确信:贪恋享乐以及誓修苦行,两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为爱欲所牵,惑于财色、思望安乐”;后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诸外道”。正道为不苦不乐之中道,即静坐默想、思维真谛--循此,则可臻于“寂灭”,终成正觉。据传,乔达摩独自静坐菩提树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觉悟,从此悟道成佛,成为佛陀,即成正觉。

正真道

编辑

乔达摩佛陀既悟解脱之“正真道”,即从事说法传教。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贝拿勒斯城西北的鹿野苑佛陀作了著名的“鹿苑传教”,使其听众阿若乔(读‘交’)陈如等五位苦行者成为第一批信徒。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并组成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他八十岁时于拘尸那迦城辞世,众弟子按印度仪俗,将其遗体火化。

鹿野苑鹿野苑

佛陀的指示都是由弟子口传。因此很难断定那一段论述是否原话。他死后几个世纪内,佛教徒举行数次结集大会,确定教义。佛陀认为一切无常,无论是外在事物或个人的身心总体,都不断变化。佛陀不承认事物之中有必然的或根本的实在。他认为阿怛摩(我体)并不存在,认为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我体,人处在生死轮回之中,而生存必有痛若,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根据这三种基本实际,佛陀总结出“四圣谛”。苦谛谓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谛谓贪为苦因;灭谛谓苦因可灭;道谛即灭苦之道。“苦”的原因在于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佛陀根据四圣谛提出十二因缘,谓“无明”(无智)缘“行”(善恶行业),由不懂佛教“缘生法”之理,故有种种世俗思想行为生起。“行”缘“识”(心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识”缘“名色”(名称与物质);“名色”缘“六处”(五感官与意识);“六处”缘“触”(感官与事物的接触);“触”缘“受”(由接触而产生的感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生存);“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为一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二“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生、老、死,则成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据称,人一有生命之个体,在未获“解脱”前,均须依此因果律于“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人们的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以及存在于社会中之中不平等,即植根于此。为了摆脱上述生死轮回之苦,佛陀提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人经过八正道,即依经、律、论三藏,修恃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叫做“涅盘”或“解脱”。这些说法,包括在“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

佛教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反对“婆罗门第一”,主要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而得到传播。随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四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说,为原始佛教;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十部,为部派佛教;公元一世纪开始为大乘佛教(它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徒混合形成密教。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十九世纪后又稍有复兴。

历史相关

编辑

佛像佛像

公元前二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国君阿育王亲自来兰毗尼朝圣,并建造了尼加里瓦石柱和毕波罗瓦塔。尼加里瓦石柱上刻有用巴利文写的祷词和日期。1898年还曾在毕波罗瓦塔中发现一些真正的佛舍利。公元635年,玄奘在兰毗尼取经时,还亲眼目睹到阿育王石柱。根据他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尼泊尔考古局于1967年至1972年间,在兰毗尼附近的蒂劳拉特村发掘出古代释迦时期的废墟,发现了陶制头像、佛像、石雕、钱币等一批珍贵文物,另外还发掘出神龛、佛院遗址及残砖断瓦等。

《法显传》《法显传》

公元403年,中国高僧法显到蓝毗尼朝圣。他在蓝毗尼曾见过佛陀诞生处的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但他没有提及阿育王石柱。当时的蓝毗尼周围也多是荒地。《法显传》云:“城东(舍卫城)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王浴太子。身浴处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众僧常取饮之。凡诸佛有四处常定:一者成道处,二者转法轮处,三者说法论议伏外道处,四者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来下处,余者则随时示现焉。迦维罗卫国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狮子,不可妄行。”

公元636年,中国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来到蓝毗尼圣地。他当时在蓝毗尼见过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还见过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顶部断了一部分。《大唐西域记》第六卷记载道:“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清澄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曰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次东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二龙踊出,住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东,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龙从地踊出之处。菩萨生已,支属宗亲莫不奔驰,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涌出,一冷一暖,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释捧接菩萨处。菩萨初出胎也,天帝释以妙天衣跪接菩萨。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大天王抱持菩萨处也。菩萨从右胁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氎衣捧菩萨,置金机上,至母前曰:‘夫人诞斯福子,诚可欢庆!诸天尚喜,况世人乎?’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东南流,土俗号曰油河。是摩耶夫人产孕已,天化此池,光润澄净,欲令夫人取以沐浴,除去风虚。今变为水,其流尚腻。”公元十二三世纪,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来蓝毗尼朝圣。当时尼泊尔西部国王RipuMalla率大臣等也来到蓝毗尼朝礼。他们也见过阿育王石柱、佛陀诞生处的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但此时的蓝毗尼,印度教的色彩已很浓厚。

蓝毗尼蓝毗尼

公元十八世纪,随着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也有不少西方学者来到印度。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东方历史、考古、宗教等,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如WilliamJones即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896年,尼泊尔西部城镇官员KhadgaSumsher和著名考古学者A.Feuhrer博士发现了蓝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们根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所载,并经多次勘查发掘,证实了蓝毗尼园的地点,从此荒废多时的蓝毗尼园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1899年,印度考古学家P.C.Mukherji对蓝毗尼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和发掘,又发现了不少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时期的遗物。在蓝毗尼园内有摩耶夫人庙,庙内有释迦太子诞生浮雕,人物轮廓尚可辨认,但有的地方亦被毁坏。庙南是一长方形水池,此池乃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颗菩提树。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摩耶夫人庙西。但是在摩耶庙内也有印度教的神像。

1932至1939年间,KesharSumsherJ.B.Rana住在蓝毗尼园内,并对蓝毗尼园的建筑结构作了仔细的研究和挖掘。

1956年,尼泊尔王国马亨德拉国王在纪念佛陀涅盘2500年时,提出要对蓝毗尼进行开发,并把倒在地上的阿育王石柱重新竖立起来。

1967年,联合国秘书长丹先生考察蓝毗尼,并向尼泊尔王国政府提出对蓝毗尼进行开发的建议。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蓝毗尼进行了考察,并全力支持尼泊尔政府对蓝毗尼进行开发。

1970年,尼泊尔王国政府正式开始对蓝毗尼的开发,并同时成立了蓝毗尼开发委员会。

蓝毗尼蓝毗尼

1976年,第四届世界佛教和平大会将1979年定为蓝毗尼年。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蓝毗尼开发委员会委托日本建筑工程师KenzoTange对蓝毗尼园进行设计规划。此规划分为三个部分:一、花园圣地,为文物保护区,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庙和遗留下来的砖墙为主;二、寺院区,以各国佛教组织援建的寺院为主;三、花园区和寺院绿化区,除建筑物和路面,其它地区皆为绿化区。蓝毗尼园总占地面积约770公顷。

1985年,蓝毗尼开发委员会更名为蓝毗尼开发基金委员会。

1990年,日本佛教组织同蓝毗尼开发基金委员会签定协议,表示愿意援建摩耶夫人庙。此工程定名为“摩诃摩耶寺修复工程”。此工程分三个步骤:一、在原摩耶夫人庙旁不远处先修一临时的摩耶寺,在其中放置一些相关的文物及佛像,由专人看管。此期工程于1993年结束。二、对原摩耶夫人庙进行发掘,发掘后照原样修复。三、将原有的文物和佛像放回修复后的摩耶寺,并由专业人员管理。后两期工程未完成。

1996年,尼泊尔国王、王后参观蓝毗尼。这一年在蓝毗尼举行了阿育王石柱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

1998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十一届大会在蓝毗尼召开。

蓝毗尼蓝毗尼

2000年,中国在蓝毗尼建造的中华寺隆重举行寺院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中国佛教界派出百余人组成的佛教代表团前来祝贺随喜。尼泊尔王国首相柯伊拉腊(GirijaPrasadKoirala),尼泊尔王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拉伊玛吉(KesharJungRayamajhi),尼泊尔王国政府文化旅游民航大臣、蓝毗尼开发委员会主席查道特(TariniDattaChataut),尼泊尔王国政府工商大臣塔姆拉卡尔(RamKrishnaTamrakar),和正在尼泊尔王国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司马义。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及中国驻尼泊尔大使曾序勇等各界嘉宾光临庆典,使这一盛事彪炳史册。

行程景点

编辑

摩耶夫人祠

在蓝毗尼旅游通常比较安全,但在最近的一次反政府武装暴乱中,反政府武装曾对该地区——包括道拉赫瓦——发动过若干次袭击。同样,出发前往农村地区时须先确认安全情况。

节日和重大活动

蓝毗尼最重要的佛教庆典是一年一度的佛祖诞辰纪念日(buddhaJayanti),4月或5月举行,届时成群结队的佛教徒从尼泊尔和印度乘长途汽车来此庆祝。朝拜者也来此度过purnima(月圆之夜)和astami(月圆之后的第八夜)。许多印度教徒认为佛祖是毗瑟孥的化身,尼泊尔历二月(公历4月至5月)的月圆之夜,数以千计的印度教徒来此膜拜被称为“RupaDevi”——蓝毗尼天后——的摩耶夫人。

下一篇 迦毗罗卫国

上一篇 严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