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季 编辑
马季(1934年8月2日—2006年12月20日), 原名马树槐,出生于北京 , 相声大师 ,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
1956年初,马季凭借相声《搞对象》在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获得了一等奖;同年6月,他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表演相声《都不怨我》,凭借该作品获得了全国冠军 , 并由此被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工作,成为专业相声演员,侯宝林为其老师,并为他取艺名马季。 1958年开始马季进入大量创作时期,创作了歌颂型相声作品《英雄小八路》《找舅舅》《登山英雄赞》等。 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他表演了相声《宇宙牌香烟》。次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表演了群口相声《五官争功》。1989年,他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 1993年,他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他表演了相声《老少乐》。2004年,马季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了告别演出。2006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同年12月20日上午10时25分,马季因心脏病发作,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2岁。 2007年5月,马季生前出演的民国情感剧《旗袍》播出。
马季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的歌颂型相声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对口相声的新生面,大大发展了相声的功能,为相声艺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
艺名:马季
本名:马树槐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4年8月2日
逝世日期:2006年12月20日
星座:狮子座
代表作品:找舅舅、登山英雄赞、画像、宇宙牌香烟、马季相声选、相声艺术漫谈
职业:相声演员
主要成就:1985年“全国十大笑星”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原名:马树槐
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家境普通的商人之家 。马季小时候在北京皇城根小学上学,闲时他就靠卖冰核贴补家用。因为和相声演员常连安的亲戚是同学,年幼的他每每胳膊底下夹着冰核篮子,到常家开的启明茶社蹭免费的相声听,获得了最初的相声启蒙。13岁时,由于父亲去世而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被送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当学徒,因此而学会了上海话 。
1950年,回到北京,进入培德中学读初三 ,1951年,考入北京市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 ,当了卖书员 ,业余时间几乎都扑在说相声和唱京剧上 。
马季
学艺时期
1954年,自认为水平已经不错的他自编了一段名为《伟大的祖国》的相声,参加了北京市轻工业工会的文艺演出,但因内容过于稚嫩、浅薄而失败。这次的失败让马季痛定思痛,他决心从创作入手,改变自己原有的方式。这样的思考和改变为一名优质高产的相声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55年,相声表演水平有所提高的他开始涉足表演传统相声,在其登台表演的《黄鹤楼》遭遇批评后,他开始利用业务时间拜师访友,并参加了刘宝瑞、郭全宝亲自授课的工人业余艺术团 。
1956年初,马季参加了北京市工人业务曲艺观摩会,由其表演的相声《找对象》获得了一等奖;同年6月,他作为北京赛区的代表,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表演了一段讽刺邮政工人工作马虎屡出差错却强词夺理的相声《都不怨我》,凭借该作品获得了全国冠军 ,并由此被侯宝林、刘宝瑞看中,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工作,成为专业相声演员,说唱团安排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为其老师,侯宝林为责任老师 。不到一年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六段传统相声,创作了四段新节目,并推出了正式的相声处女作《打篮球》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57年,老师侯宝林觉得马树槐这个名字绕嘴,做演员名字应该起得响亮一点,笔画要少一点,这样人家容易记住,当时北京正在放映匈牙利喜剧电影《牧鹅少年马季》,于是马树槐取艺名马季 ;同年4月,他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巡回演出 ,演出中,他与侯宝林另一位弟子杨紫阳合作,推出了相声《王金龙与祝英台》、《跟谁结婚》、《请医生》,并表演了传统相声《对春联》、《空城计》、《扒马褂》等 。
创作期
1958年开始马季进入大量创作时期,并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同年10月,马季作为慰问团的成员赴福建前线演出,期间创作了相声《英雄小八路》,这是他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歌颂型相声作品 ,随后创作歌颂相声《登山英雄赞》,作品取材于中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真实事迹 。
1959年,创作了相声《找舅舅》 。1961年,曲艺界挖掘传统遗产活动在全国范围展开,回忆、整理了传统相声80段,付印成《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就是曲艺界的所谓四大本,马季对四大本反复阅读,掌握了很多传统相声 。同年他在周恩来总理的指令下,完成体育类批判相声《球场上的丑角》。此后,马季又创作了与体育和足球有关的相声作品《看球记》和《三比零》等。1962年,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63年,马季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去山东文登一带体验生活,半年多的时间共演出了104场,还创作了相声《画像》《跳大神》 。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季被定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受到批斗,只能在北京扫厕所,刷标语牌 。
1971年春,与唐杰忠、赵连甲一起被打成马唐赵反党小集团,马季被下放到淮阳五七干校下属的张庄村劳动 ;同年秋,马季结束了插队劳动任务回到北京。1972年,马季专程回到淮阳五七干校慰问演出 。1973年,马季与唐杰忠改编并表演了歌颂中非友谊的相声《友谊颂》,起到了促进相声复苏的积极作用 。
1976年,姜昆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作为评委的马季相中了姜昆,在征得姜昆同意后,马季将其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并收为弟子 ;同年,创作了伤痕相声《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以及讽刺相声《多层饭店》、《北京之最》,其中《北京之最》因讥谤过于尖锐而很快被禁播 。1976年底至1977年3月,马季带着弟子姜昆到湖南省桃源县采风,期间创作了相声《新桃花源记》 。
成熟时期
1978年,马季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马季随团出访日本 ;同年,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曲协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1980年8月,他出版了图书《马季相声选》 ;11月,创作的图书《相声艺术漫谈》出版,该书对相声的起源、内容、形式、艺术手法、包袱种类以及相声表演中的一系列问题都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
1982年,电视的快速普及让马季开始思索相声由听觉艺术到视觉艺术的改造问题,他组织了队伍,与赵炎、幺树森一起,连续尝试编排了13个小品,集结成册,名为《笑的窗口》 ;同年,他随团赴香港交流 。
1983年2月12日,马季担任主持人的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他在晚会上还表演了相声《山村小景》、《小小雷锋》、《说一不二》 ;同年,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
1984年2月1日,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在晚会上表演了相声《宇宙牌香烟》、《春联》 ;同年,创作了讽刺相声《百吹图》,并随团赴香港交流 。
1985年2月19日,马季担任主持人的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同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
1986年,马季在湖南常德义演,随后把5000多元收入全部捐给桃花源 。同年,他创作出《一仆二主》 。
1987年1月28日,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在晚会上与刘伟、冯巩、赵炎等合作表演了群口相声《五官争功》 。1988年,马季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
1989年2月5日,198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在晚会上与刘伟表演了相声《送别》 ;同年,凭借《打电话》获得中国唱片总社颁发的第一届金唱片奖 。同年,马季创作了讽刺相声《特种病》,讽刺社会上存在的红眼病现象 。
1990年,马季前往马来西亚表演相声,促进相声对外文化交流,马季的巡回演出使得马来西亚的相声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并被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
1991年2月14日,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在晚会上表演了相声《训徒》 。
1992年,马季到广东惠州参加全国名人钓鱼比赛,河源政府领导邀请他加盟了当地一间文化实业总公司 。1993年,马季把他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了河源市文化局,为表彰他对河源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被河源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同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
1996年2月18日,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与刘伟合作表演了相声《老少乐》 。1998年,他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告别
2004年11月6日,马季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了告别演出。
2006年4月15日,访问日本的马季与刘伟在东京为在日华侨华人表演了相声 ;7月,马季和儿子马东到广东参加了慈善爱心献河源的演出,为河源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募捐 ;9月23日,马季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10月,他参加了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 ;12月20日上午10时25分,马季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2岁 。
2007年2月11日,马季生前定稿的自传《一生守候》出版发行 ;5月,马季生前出演的民国情感剧《旗袍》播出,他在剧中饰演古道热肠的汤老板 。
中国曲艺牡丹奖 | ||||||
| ||||||
中国金唱片奖 | ||||||
| ||||||
荣誉称号 | ||||||
|
马季是相声事业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声演员姜昆评)
马季在中国相声史上是独特的一个人物,他传承了传统相声的衣钵,但却面临着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新形势、新任务。传统相声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还是高台教化,但马季的相声却是作为生产任务出现的,他的观众也变成了有恒业、有信仰的群体。他以其团体性力量,基本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马季的相声不仅在当时是成功的,而且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都深深地塑造了观众对相声的观念。马季作为相声艺术承上启下的一代,其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艺术作品本身,他的探索为相声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那就是:朝前看,保持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勇做时代的排头兵,同时两脚要深扎在大地之中,与人民共呼吸、同命运,这应是相声在这个时代应有的姿态。在此意义上,马季比之马三立、侯宝林等人更具新时代艺术家的气魄与胆识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耿波评)
马季对幽默的理解十分独到,写歌颂体而让人笑,足见他的功力。他的歌颂体富于韵律,像《游击小英雄》,什么地方应当谈正事,什么地方应当助兴,哪里插入一首歌,编排绵密,鬼斧神工。在嗓音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他几乎开掘了语言上的全部潜力 。(相声评论人章乐天评)
马季对广东粤语相声的发展作出过许多贡献。他的作品中包袱特别多,贴近生活,很多桥段都能把观众逗得人仰马翻 。(相声演员黄俊英评)
马季老师是相声界的领军人物,是一代宗师。读过他的遗作《一生守候》使我受益匪浅。马季老师是一位善良、宽厚、坦荡的人。他热爱相声事业,期望一支与他的理想相匹配的相声队伍。马季老师是一位对曲艺特别是相声艺术非常热爱的人。对事业的热爱是他成功的根本因素之一。马季老师是用一生坚守他所热爱的事业的人。热爱和坚守是马季重要的精神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研所所长、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评)
纪念馆
2007年9月6日,为了纪念马季与桃花源的深厚友谊,经上级批准,湖南省常德市有关部门特在马季当年的创作之地秦人宅开辟的马季与桃花源纪念馆开馆,纪念馆包括马季曾住过的房间、马季在桃花源创作和生活的图片资料以及影像资料的展室等 。
书籍
2011年1月,纪念马季逝世五周年的书籍《马季生前与身后》正式出版 ;3月18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广播说唱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马季生前与身后》出版座谈会” 。
相声展演
2017年3月,由中华曲艺学会、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共同发起主办了马季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