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琪玛 编辑
沙琪玛,也写作“萨其马”、“沙其马”、“沙其玛”、“萨齐马”等,是满语ᠰᠠᠴᡳᠮᠠ(sacima)的音译。香港称之为“马仔”,是一种满族特色甜味糕点。做法是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拌匀再切成小块食用。萨其马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
萨其马源于清代关外三陵的祭品。满族入关后在北京开始流行,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是当时重要的小吃。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
近年来,通过对食品“丰糕”的制作工艺和民俗学探源,发现这种食品是沙琪玛的延伸,当地居民甚至将这种类似沙琪玛的丰糕作为中秋节的贡品之一。
中文名:沙琪玛
外文名:Sachima, Shacima
别名:萨其马,沙其马,沙其玛,萨齐马
主要原料:面粉,砂糖
拼音:shā qí mǎ
注音: ㄕㄚ·ㄑㄧˊㄇㄚˇ
分类:小吃
历史渊源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马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状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沙琪玛是当时重要的小吃。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当年北新桥的泰华斋饽饽铺的萨其马奶油味最重,它北邻皇家寺庙那里的喇嘛僧众是泰华斋的第一主顾,作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沙琪玛
发展过程
1644年清朝入关改元顺治后,萨其马被满族人从东北带入了北京,自此开始在北京流行。萨其马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赢得人们的喜爱。萨其马吃了耐饥,被常年行走在京西古道的马帮和驼队当作了绝佳的行走美食,无意间让这道满族的美食点心沿着京西古道走向了全国。萨其马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赢得人们的喜爱。但它所含热量较高
原料:
精面粉、干面、鸡蛋花、蜂蜜、生油、白砂糖、金糕、饴糖、葡萄干、青梅、瓜仁、芝麻仁、桂花
制作方法:
* 鸡蛋加水搅打均匀,加入面粉,揉成面团。面团静置半小时后,用刀切成薄片,再切成小细条,筛掉浮面;
* 花生油烧至120℃,放入细条面,炸至黄白色时捞出沥净油;
* 将砂糖和水放入锅中烧开,加入饴糖、蜂蜜和桂花熬制到117℃左右,可用手指拔出单丝即可;
* 将炸好的细条面拌上一层糖浆;框内铺上一层芝麻仁,将面条倒入木框铺平,撒上一些果料,然后用刀切成型,晾凉即成;
* 锅内花生油用微火烧至八成热,将卷圈下入油锅中炸约1分钟,待其呈金红色时捞出即成 。
家庭自制
沙琪玛
糖水材料:砂糖 150克/ 麦芽糖 150克/蜂蜜15克 / 水 40ml 左右/
其他:葡萄干等。
做法:
1.将面粉、发酵粉、鸡蛋加水混合搅拌,然后在案板上揉成面团,醒10分。撒上面粉防粘,用擀面杖擀成面皮,向中心折叠(折成4折)。用刀切成细面条状,再加面粉将面条播散,然后放入油锅炸(中火)。建议多炸一会会更脆,炸好后捞起沥油,待用。
2.将糖水材料放入锅里用中火熬,直至可以拉出丝来为止。
3.将炸好的面条放入熬好的糖水里搅拌,同时加入葡萄干等。搅拌均匀之后,放入涂过油的盘子里,用手压紧压平。完全冷却后,切块装盘即可。
特点:
口感绵甜松软,色泽金黄,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味道香浓。
鸡蛋对沙琪玛的影响
沙琪玛色泽随着鸡蛋液的减少量增大而逐渐变浅,主要原因在于鸡蛋蛋黄的减少。加上其在油炸过程中因鸡蛋蛋白的量减少,使得美拉德反应的程度逐渐变弱;鸡蛋香味总体呈现减弱趋势,沙琪玛油炸过程中,其香味主要来源是美拉德反应及经油炸后形成的综合风味,风味变化在于后者形成香味的浓郁程度,加上鸡蛋液的减少量会影响乳化效果的好坏,易形成偏硬的口感,酥软度和口溶性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同时,水分的增加对沙琪玛的货架期也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水分的存在促进沙琪玛油哈味的产生,另一方面水分含量的高低对微生物的繁殖同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减少不同量的鸡蛋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沙琪玛的货架期。正宗的沙琪玛分量比较重,主要是因为加的糖比较多,但为了健康,最好在相同规格体积下选较轻的。
热量
一个50克的沙琪玛所含热量约为230卡,而每一百克沙琪玛所含热量为470卡。因为沙琪玛是油炸食品,且用糖熬浆使其粘合,其热量不言而喻。沙琪玛不宜常吃,容易引起口腔溃疡、咽喉炎和发胖。如果特别喜欢吃,可以配点深色蔬菜一起吃。
营养
富含碳水化合物,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储存和提供热能,调节脂肪代谢,节约蛋白质。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饱腹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