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晴影 编辑

周汝昌著散文集

岁华晴影岁华晴影

《岁华晴影》(原名《岁华晴影:周汝昌随笔》)是红学家周汝昌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97年1月。

该书辑选了作者的88篇随笔,大致有读书治学、自我观照、讲“红”说“梦”、追忆故交、前尘往事、文化反思几方面的内容。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结合其治学研究的经历和感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许多令人回味与深思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读和考证上,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执著追求的心路历程。全书于平淡之中见深长,无论是谈艺论诗,还是记事忆人,都直率真切。语言亦庄亦谐,富有感染力。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岁华晴影

作品别名:岁华晴影:周汝昌随笔

作者:周汝昌

文学体裁:散文集

首版时间:1997年1月

字数:289000(2022年版)

内容简介

编辑

《岁华晴影》辑选作者随笔精品八十八篇,包含读书治学、自我观照、讲“红”说“梦”、追忆故交、前尘往事、文化反思等内容。从中既可看到阳春白雪的华丽,又可寻觅到下里巴人的悲喜,岁月的浮光掠影,年华的四季变换也在其中。周汝昌的这些散文有一大特点,即“信笔”,文章是从他笔下“流出”的,不苦思冥索,更不打磨造作。《黄叶村·小蒸食·蒲包》《腊鼓催年 人天同庆》等文章如行云流水,好处就在一个“真”字上;《随笔与掉书袋》《读书与治学》《多少楼台烟雨中》等散文则浓缩了周汝昌的人生经历。

作品目录

编辑
2022年版目录

随笔与掉书袋

读书似水能寻脉

文采风流

对待书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与治学

艺术古今杂话

八旗文赞

漫话“工具书”

诗文化

文之思

诗人什么样子

悲剧性人物——漫画家

潇洒意如何

羡鱼

谈笑

谈哭

挤和捧

虚字和实

念半边字及其他

京剧之思

缘话

多少楼台烟雨中

逢年到节系人思

太原随笔

女士颂

四通八达百和祥

新秋漫笔

妙语与妙人

毫厘之差

不悔——知愧

少年书剑在津门

何限深情

我和胡适

自家的癖性

我与“红楼”有夙缘

我的笔

看画与观化

《三国》补诗与《西游》骈语

岂敢岂敢

“恨水两埋肩”

青石板的奥秘

雪芹曾客“富儿”家

长安·种玉及其他

普度寺·福佑寺·克勤郡王府

龙年与曹雪芹

雪芹遗物

红楼竟亲历

上元佳节访芹居

“红楼”本是燕京典

从红楼到康熙

绛珠草·文化教养

不敢提芹字字清

世事无如纠谬难

“六朝人物”说红楼

潘霍芬与太虚幻境

雪芹·水星·红祠

芹庙·芹像·红楼升官图

藕香名榭在津门

万安山访古刹

太平湖梦华录

字比巴斗大

金陵红楼女

翰墨缘

什刹海边忆故交——记张伯驹先生轶事

黄裳·我·红楼梦·水西庄

“真”亦可“畏”——宓先生史片

中华文化八千年

世间曾有这么一个人——悼亡兄祜昌

黄氏三姊妹

海外红友小记

渊渊鼓音

海大道·柳劫·皇会

曹寅题画与天津鉴藏家

王维·年画·美容院

《岁华纪丽》与“热爱生活”

图书馆·齐如山·《红楼》秘本

哈门鸦儿的

老掌柜的

黄叶村·小蒸食·蒲包

腊鼓催年 人天同庆

因粽叶想到“人大”提案

“对对子”的感触

教学是一门艺术

岂止“胜读十年书”——读唐君毅先生论中西文艺精神之不同而有感

翻译的慷慨和“乱来”

深刻的不幸

读“史”有感

城·红楼茶社·三毛

佳节话清明

校后记

编后缀语

作品鉴赏

编辑

据周汝昌的小女儿周伦玲回忆,该书之所以取名为《岁华晴影》,是因为周汝昌很喜欢“岁华”二字,它即是人生的佳境。“东风暗换年华”,岁月流转不居,所以只能用笔来叙写一些偶然可以捕捉的影子。而“晴”字,周汝昌曾言,“至于‘晴’,我从幼年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开始自学作七绝诗就有一句‘檐牙小雀噪晨晴’之句;后来把‘词集’题名曰‘晴窗语业’。近年给报纸写专栏随笔又叫作‘响晴轩砚渍’。这番晴意,大约与生长在北国晴空高爽的气候里大有关联。”

周汝昌在研究红学之外,书写了大量信笔漫谈、寄兴抒怀的文章,笔耕不辍。周伦玲曾追忆道:“父亲的这类文章数量很大,每一篇都是对中华文化的阐释、热爱,更离不开对‘红学’的执著。我从一个‘先睹为快’的‘读者’来看父亲的这些杂文,有一特点,即真正是名副其实的‘信笔’,文章是从他笔下‘流出’的,写得很快,很自如,不苦思冥索,更不打磨造作,如行云流水,而无‘八股’气。这样行文,是他的主客观条件造成的习惯,也许不免一个‘率’字:不精不细,但好处就在一个‘真’字上。”《岁华晴影》即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书中《随笔与掉书袋》《读书与治学》《多少楼台烟雨中》等,一篇篇别致小巧的文章,嬉笑怒骂,海纳百川,无不体现出真性情,人生智慧与生命体验尽显其中。

这是一本“满汉全席”式的随笔集,既有“山中走兽云中燕”,又有“陆地牛羊海底鲜”,还有对春节、上元节、端午节等节气的抒写,满足读者对古代传统节日吃喝玩乐的好奇,教读者怎样把节日过得有滋有味。如《黄叶村·小蒸食·蒲包》《腊鼓催年 人天同庆》等,读来颇为口齿生香,余味悠长。

《岁华晴影》中的作品,也是周汝昌先生过往人生经历的浓缩。他传奇般的一生,汇聚成这一篇篇佳作。虽是散文,字里行间却无处不体现出周汝昌治学注重“活”“悟性”以及文、史、哲会通的一贯宗旨,欣赏文章篇幅短而内涵深远的概括力,“活而不板,能放能收”的灵活性,能三言五语说到“点子”上的“片言居要”之功夫。书中既对读书“浮光掠影”“深悔自愧”,又警惕“书厨”式的死记硬背,这是贯穿周先生一生的治学之心得和经验,“鸳鸯绣了从君看”,是并不想密藏啬敛而切望“度与人”的“金针”宝典。

作品影响

编辑

荣誉表彰

2022年5月28日,《岁华晴影》入围五月光明书榜。

作品评价

编辑

作家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向萍:红学泰斗周汝昌的《岁华晴影》尽显大家深厚扎实的学识学养和行云流水般的气韵,写尽流转不居的岁华佳境。

出版信息

编辑

书名

作者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岁华晴影:周汝昌随笔》

周汝昌

1997年1月

东方出版中心

7-80627-140-6

《岁华晴影》

周汝昌 著,周伦玲 整理

2022年5月

作家出版社

978-7-5212-1839-8

作者简介

编辑

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天津人。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195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曹雪芹》《曹雪芹小传》《恭王府考》《书法艺术答问》《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石头记鉴真》《诗词赏会》《红楼梦的历程》《恭王府与红楼梦》《曹雪芹新传》《红楼艺术》《红楼梦的真故事》《红楼真梦》《岁华晴影》《胭脂米传奇》《砚霓小集》《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周汝昌红学精品集》等。《红楼梦新证》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下一篇 砚霓小集

上一篇 兰亭秋夜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