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渴 编辑
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消瘅”。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
2.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尿多有甜味等为主要表现。初起“三多”症状可不明显。症状明显时口渴多饮,每日总尿量3~5升以上,食欲亢进,体重减轻,面容惟悴,神疲乏力,皮肤瘙痒,可有四肢麻木、酸痛、腰酸、性欲减退、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失调,以及视力减退,腹泻等症。
3.消渴日久不愈,常可并发多种兼证,表现为疮疡痈疽,或生于下肢或发于背部;或视物不清,内障、雀目、耳聋等;或四肢骨节烦疼,手足偏废;或肺萎劳嗽;或头痛剧烈、腹痛呕吐、呼吸深长,有烂苹果样气味等。
本病以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悸脉数为主症,可见眼突、颈部肿大等。一般无多饮、多尿及尿甜,尿糖阴性,血糖不高,T3、T4、FT3、FT4增高等。
2.尿崩
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多饮为主症。尿糖阴性,血糖正常,尿比重低,禁水试验、禁水一加压素试验、高渗盐水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加压素等可诊断。
3.食亦
以发作性多食为主症,无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症状;胃肠道检查无病灶发现,尿糖阴性,血糖正常。主要病机是由于胆胃燥热所致。
证候: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次频量多,身形渐瘦,舌红苔少,脉滑数。治则: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主方:白虎加人参汤或玉泉丸、玉液汤等。
2.肠燥津伤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或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治则:滋养津液,润肠通腑。主方:增液承气汤。
3.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多梦遗精,皮肤瘙痒,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养肝肾,滋阴养血。主方:六味地黄丸。
4.脾胃气虚
证候:口渴引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则: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主方: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
5.阴阳两亏
证候: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则:温阳滋阴补肾。主方:金匮肾气丸。
6.湿热中阻
证候:多食善饥,渴而多饮,脘腹痞满,舌苔黄腻,脉濡缓。治则:清热化湿。主方:黄芩滑石汤。
以上各型治疗两个月左右,若血糖控制满意者可继续服用中药,不满意者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