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洪纳海石人墓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洪纳海石人墓小洪纳海石人墓

小洪纳海石人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南约5千米的草原中,是隋、唐时期的古遗址。

小洪纳海石人墓是隋唐时期突厥游牧民族石雕墓。墓前立有石人是古突厥人墓前的标志,一般面向东方立于墓葬前。石人雕刻于花岗岩上,男性石人多为武士造型,宽圆的脸庞,双眼细长,高颧骨,有八字胡,而部表情凝重而深沉,服饰多为翻领大袷袢,腰部系有宽腰带,悬挂弯刀或长剑,脚蹬长靴;女性石人则多呈双手抱胸的姿势。小洪纳海草原的石人是新疆草原石人遗存数量最为集中的一处。原来此处只有一个石人,昭苏有关部门从别处移来八尊石人,构成了小洪纳海石人群。小洪纳海石人墓及铭文,经专家初步推测为6~7世纪作品,为研究古代伊犁区域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而这个时期的粟特文的史料较为罕见,其石人上的铭文对于了解粟特文字的变迁,具有宝贵的艺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2013年3月5日,小洪纳海石人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小洪纳海石人墓

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南约5千米的草原中

所处时代:隋、唐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701-2-18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隋书·突厥传》云:突厥“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人亲属多杀牛马而祭之......于是,择日置尸马而焚之,取灰而葬,表木为莹,立物其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

文革时期,小洪纳海石人墓石人被伤到一些表层。

遗址特点

编辑

小洪纳海石人墓

小洪纳海石人墓位于昭苏县城南约5千米的草原中,乌孙山南麓、小洪纳海河东岸的河谷阶地上,是隋唐时期突厥游牧民族石雕墓。墓前立有石人是古突厥人墓前的标志,一般面向东方立于墓葬前。石人雕刻于花岗岩上,男性石人多为武士造型,宽圆的脸庞,双眼细长,高颧骨,有八字胡,而部表情凝重而深沉,服饰多为翻领大袷袢,腰部系有宽腰带,悬挂弯刀或长剑,脚蹬长靴;女性石人则多呈双手抱胸的姿势。小洪纳海草原的石人是新疆草原石人遗存数量最为集中的一处。原来此处只有一个石人,昭苏有关部门从别处移来八尊石人,构成了小洪纳海石人群。自古以来,昭苏就是草原民族逐鹿争雄之地。历史上曾是乌孙国的主要居地,亦是西突厥政权活动的中心。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泥利可汗。

文物遗存

编辑

小洪纳海石人墓石人小洪纳海石人墓石人

小洪纳海石人墓前立一石人,石人系花岗岩雕刻而成,圆雕,面向东,为一尊典型的武士形象。身高2.3米,头部宽0.35米,身宽0.5米。头部着冠梳辫,冠的中间饰以饰以圆环,窄边、平顶。脸长方形,圆下颌,弧眉,细眼,鼻窄而直,翼较宽,呈圆鼻头形。髭曲翘、嘴部缺失。右臀屈于胸,手中持杯,左手握刀,前胸部缺失。石人着翻领服,身上有衣褶。束腰,素面腰带。石人背面也表现了冠帽,发辫多至十条,披于身后,垂直腰际。石人正面腹部的下方右侧,刻有粟特语铭文。铭文为纵行,行列自左向右,全文共计20行。由于石人保存状况不佳,许多文字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该铭文据日本学者吉田丰、森安孝夫解读,铭文的第六行意为:“MUXAN可汗之孙,象神一样的……Nri可汗”,铭文的第三至第四行意为,“持有王国二十一年”。

文物价值

编辑
小洪纳海石人墓及铭文,经专家初步推测为6~7世纪作品,为研究古代伊犁区域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而这个时期的粟特文的史料较为罕见,其石人上的铭文对于了解粟特文字的变迁,具有宝贵的艺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小洪纳海石人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小洪纳海石人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南约5千米的草原中。

昭苏县人民政府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小洪纳海石人墓,路程约5千米,用时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