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麦地岩画 编辑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北山腹地,面积约30平方千米,为新石器时代至西夏时期的遗存。
大麦地岩画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是由古代人类磨刻、凿刻在岩石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图形、文字、符号的总称。其范围包括东至黄石坡、南至二人山、西至大通沟、北至石房圈,东西长约7.5千米、南北宽约4千米。1986年,宁夏地质工作者发现大麦地岩画。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丽石黄衣测年,岩画专家测得大麦地岩画早期距今13000~10000年,中期距今约10000年~4000年,最早的岩画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大麦地岩画中随处可以找到黄河文化的印记,如刻画符号文字、图画文字与符号、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太阳崇拜,以及众多人物、动物、日月星辰的形象、生产工具等象形文字都多有描绘。大麦地岩画由线条和笔画组成,具有似文字与符号的特点。既有“象”又有“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不论画的如何,有形有样,一看就懂,易于辨认,同汉字的象形字与表意字大同小异,体现了汉字最大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大麦地岩画内容丰富,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和生存环境,是珍贵象形文字资料。
2019年10月7日,大麦地岩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大麦地岩画
地理位置: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北山腹地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至西夏
保护级别: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514-4-037
1990年秋天,考古学者在大麦地调查,并且出版了《贺兰山与北山岩画》一书。
大麦地岩画
2003年5月开始,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的学生在大麦地岩画调查中有许多新的发现。
2022年8月30日,中卫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卫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大麦地岩画保护的决定》。
大麦地岩画
地岩画内容
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岩画拓片龙
地岩画特点
其一,岩画不是随意镌刻或敲凿的,是为了表情达意而为,是有感而发、有为而做,不仅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而且具有了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意义。其二,岩画象形符号具有了汉字早期的基本形态,在后期的或大致相同的陶器刻画文和后来的甲骨文与金文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形象。望图生意,大致能够解释。即所谓“视而可识者”“察而可见者”(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其三,岩画文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组成,已不是单纯的符号了,具有了记录简单词语的性质,大致有了汉字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构成要素的空间框架。
大麦地近万个岩画中,图画符号文字约有1500个,约占15%,呈星状分布,个别地段相对较多。图画文字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也不是孤证,说明它们彼此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交流性。它不像过去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上的图画文字,是零星的,无法比拟,而大麦地岩画图画文字则具有可比性。
图1,画面宽13厘米×15厘米,凿刻制作。此图由3个图画符号组成,叙述了氏族战争中争夺土地、人口、牛羊,征服者战胜了对方,取得了胜利。这是一幅征服的记录,也是胜利的记录,更是臣服的记录。其意分解为:右侧是胜利者氏族首领长踞接受降者的跪拜,此人显得高大威武;左上侧是一把弓箭,表示武力、统治,也表示了占领;左下侧一人在弓箭(武力)的压迫下跪拜,或请罪或臣服。此图表达了“臣服”一词,是一个完整意义的文字符号。
图1、图2
图3,画面18厘米×17厘米,凿刻制作。此图主要是6个放射线组成的光芒,其下似云朵,其意表示要下雨或者是太阳从云层中出现又表示天气晴好。
图3、图4
2004年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精装大开本《大麦地岩画》(4册本),其中有2册本大麦地岩画考古线描图收录3172组、个体岩画8435个,除去人物、动物、工具、人面像之外,收录各类符号1536个,另有其他图形512个。如果把符号、表意文字及合体表意文字加在一起,可以超出2000多个,占了总数的一半还多。此外,拓了近千张岩画,出了一册岩画拓片本,还拍摄了彩色照片3000张,出版了一册彩照本。这是最大规模、最完整的一次大麦地岩画调查研究。《大麦地岩画》(4册本)获得了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大麦地岩画
遗址碑
地理位置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北山腹地。
中卫岩画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麦地岩画,路程约17.1千米,用时约21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