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忽热古城址 编辑
新忽热古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附近,是元代至明代遗址,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新忽热古城址为正方形,东西长950米,南北宽950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的南墙与东墙各设一宽12米的城门,西墙、北墙没有门。在东南外设有大型的瓮城,在四角均有高大的角楼,四墙均有马面,城内采集到了汉代陶片、唐代钱币、醵夏陶器等文物。新忽热古城对研究古代夯土建筑、古代边疆军事、蒙元历史、内蒙古古代环境演变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3月5日,新忽热古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新忽热古城址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附近
所处时代:元、明
占地面积:约 1 k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079-1-079
新忽热古城址
南北朝、隋唐、宋、西夏和蒙元时代,历朝都有所沿用和加固。宋朝时,乌拉特中旗地界为西夏属地,西夏王朝为加强边疆的固防,将属乌拉特中旗境内的新忽热古城址扩建成现古城规模。
新忽热古城址
1957年开始,文物工作者对新忽热古城进行考察研究。
新忽热古城址
2018年夏天,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配合新忽热古城的城墙加固维修工程,对新忽热古城作了考古试掘。
新忽热古城址位置图
古城建筑布局
古城平面近似呈方形,北墙外侧边长约956米,东墙外侧边长约1097米,南墙外侧边长约957米,西墙外侧边长约1109米,古城四角有角台墙外有马面,有三座瓮城和城门,城墙现存高度最高可达9米。东墙、南墙西墙各有四座马面和一个瓮城,设施之间的墙体长度平均为140米;东墙马面高约6米,宽约10米,东瓮城宽约50米,高约8米;南墙马面高约6米,宽约7米,南城宽约60米,高约9米;西墙破坏严重,大部分墙体、马面和瓮城已坍塌为缓坡。北墙无瓮城,共有五座马面,但已经坍塌,从堆积物形状判断马面宽平均10米,马面之间墙体长度平均为130米。西、南、东墙各设城门一座,北墙没有城门,这样的布局可能与新忽热古城的地理位置有关。新忽热古城在山间盆地之中两河之间的位置建城,并在布局上不设北城门,以防止主要来源于北方的敌人,有利于古城的防守;周围地势平坦,靠近水源,有助于农业和牧业。
建筑材料特点
新忽热古城的建筑材料包括粉土、砾石、灰土。四面墙体所用材料不完全相同。东墙、西墙和南墙以粉土为主,东墙包含少量深灰色粘土块,南墙可见零星砾石,砾石直径较小,约2~3厘米,西墙土质较为纯净。北墙西段以粉土为主,含少量砾石东段主要为砾石,砾石直径约为3~5厘米,为了保证夯实效果,加有大量白色添加物。对白色添加物取样并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该白色土质应为石灰,灰土在古代运用非常多,有防渗、胶结和夯筑等作用,古代夯土建筑中有专门添加灰士以使夯土结构致密,同时增加力学强度和提高耐水侵蚀性。
建筑工艺特点
新忽热古城的建筑结构属于夯土结构,主要建筑工艺为夯筑。古城规模较大,墙体底部残宽平均为8米,保存较好的墙体顶部宽约4米,墙体残留高度最高可达9米。墙体夯层明显并整齐,单层厚约10~17厘米,以15厘米为主。北墙发现带有多处夯窝的土体,夯窝为圆形,直径5厘米,排列不规则,中心距2~5厘米。墙体上有大量的孔洞,墙体孔洞排列紧密并整齐,东瓮城东墙内侧的孔洞直径一般为9厘米,零星可见直径为20厘米的孔洞,从上至下有6层,孔距约35厘米,层距约85厘米。洞内有木条存在或存在过的痕迹,应为在墙体夯筑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工艺痕迹。在西墙外侧南端某处孔洞内进深30厘米处,有一块完整的圆柱状木条,取样后,确认城墙建造采用了红木结构。
新忽热古城采集的灰陶人面像器足
新忽热古城采集莲花纹瓦当
新忽热古城遗址碑
地理位置
新忽热古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附近。
新忽热古城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政府开车前往新忽热古城址,路程约76.6千米,用时约1小时3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