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浚故居及墓 编辑
丘浚故居及墓分属两地,其中丘浚故居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路三巷9号,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丘浚墓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水头村西、今丘海大道东约100米处,建于明洪武二年(1495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丘浚故居共有三进,现存“可继堂”和前堂两进,前堂面阔3间,进深4椽,通高4米;可继堂面阔3间,进深13椽,均是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 丘浚墓葬方向坐南朝北,由墓冢、墓前石碑、御祭碑、神道、石象生、石牌坊等组成。
1996年11月20日,丘浚故居及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丘浚故居及墓
地理位置:丘浚故居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路三巷9号丘浚墓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水头村西、今丘海大道东约100米处
所处时代:明朝
保护级别: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4-155-3-77
丘浚故居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丘浚故居由丘浚先祖始建,规模最大时,有“丘氏十八屋”之说。丘浚为官期间,又扩建了愿丰轩、学士庄、藏书石屋、尚书府等建筑,并对前堂和可继堂进行过维修。可继堂无论从体量、进深,或者高度都要超过前堂的许多,符合海南古代民居中的前低后高、前小后大的总体布局。
明成化九年(1473年),丘浚守孝期满,返京前将广购的书籍在可继堂后开办藏书石屋。藏书石屋多年后坍塌。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于可继堂后庭建宝敕楼,以珍藏着丘浚撰写的110万字的帝王之学一《大学衍义补》手抄稿。
清乾隆时期,宝敕楼内仍珍藏着丘浚所著《大学衍义补》手抄稿一部和其他珍本及刻版,任学子阅读。宝敕楼后来塌毁,《大学衍义补》手抄稿也不知去向。丘浚谢世后乃至清代,丘宅门外树立华表和朝廷旌表丘母李太夫人节行的牌坊。
民国以来,丘宅门前宽阔的空地,被居民住房所覆盖。
20世纪90年代初,丘浚故居已破败不堪。
1994年6月,琼山市人民政府对丘浚故居投资130多万元按现存原貌进行修葺。
1996年,丘浚故居免费对外开放。
丘浚墓
明弘治八年(1495年),丘浚墓始营建。
清光绪年间,雷琼观察使朱亮生曾主持重修丘浚墓。
民国时期,丘浚墓也曾得到修缮。
“文革”时期,遭严重破坏。
1979年,清明节,丘(邱)氏后人聚集于水头村,举行丘浚及吴氏骸骨安放仪式,并简单重修了丘浚墓,重新堆起墓冢。
198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了维修。 重修墓丘、墓碑、石牌坊。
2007年11月,海南省文物考古部门正式启动对丘浚墓地的发掘考古工作。
2012年10月30日,海口市正式启动了丘浚墓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
2014年2月28日,丘浚墓在完成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后重新开放,成为一处开放的绿地公园。
丘浚故居
丘浚故居坐东朝西,大门门楣上端刻有罗哲文题写的凹陷金字宅名“丘浚故居”。过庭院便是前堂,前堂之后是可继堂,两堂之间南北两侧是厢房,原是丘氏家人做饭储物的场所。可继堂之后,便是丘浚建的“藏书石室”(已毁)、“愿丰轩”(已毁)等建筑。 故居为单座建筑组成庭院式,土地面积632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共有三进。
丘浚墓
丘浚墓葬,傍山而建,坐南朝北,墓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墓冢、墓前石碑、御祭碑、神道、石象生、石牌坊等组成。 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双龙飞舞”,两旁刻有青松、仙鹤、祥云等图案花纹。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特赠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妣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夫妻合葬)。主墓前有“理学名臣”石牌坊一座。墓道两旁有翁仲,石羊、石狮、石马等石刻,最前面有石华表一对。整个墓园前临清泉水塘,面对平畴沃野,后枕苍翠小丘。
丘浚故居
前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通高4米,通面阔12.9米,通进深3.6米。明间两侧是厢房,属起居卧室,据传丘浚就诞生于前堂左厢房中。
丘浚故居前堂
可继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通高6.6米,通面阔12.9米,通进深8.5米,明间梁架用十架椽,是现存最大的丘浚单间故居。
可继堂
厅堂,正中置放有一尊丘浚的金色坐像,两边分别为“勤俭持家”和“诗书继世”的楹联。
丘浚故居金色塑像
丘浚墓
丘浚辞世后,明孝宗钦命钦差大臣工部进士陈元护丧南归,负责督造坟茔,为夫妻合葬墓。
墓冢,位于整个墓区的最南部,由基座和穹隆顶两部分构成,全部用石块砌筑而成。基座平面呈正十二边形,从下至上共有五层,通高约3.90米。
市民参观丘濬墓
墓碑,位于墓冢之前约2.05米处,现存有碑身和碑座,且碑身与碑座已脱离分开,碑身已严重残缺,仅余上段之右侧部分。此碑毁坏后,1986年又重新复制墓碑,通高364厘米、宽102厘米、厚29厘米,碑之上端中间阴刻楷书“皇明勅葬”四字,四字的左右两边各线刻一条腾龙,两龙头部相对,共戏宝珠;碑面正中纵书楷体“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右面刻有“弘治丁巳三月清明立”,左刻“钦差督造坟茔工部进士陈元钦差护送行人司行人宋恺钦差斋行人司行人吴自钦差书册太仆侍卿姜立纲”。碑正面的左右两边有六组剔地浅浮雕装饰图案,每一组的图案由云朵、松鹤构成。
丘浚墓及碑
神道,呈南北纵向分布在墓冢前直至牌坊的进处,全长100余米,宽4米,如今用石板铺地,中间有二级亭台,亭台东西长7.25米、南北宽5.03米,周边用石条贴砌。
石牌坊是一座四柱三间式的石结构牌坊,东西跨度约长10.04米、南北纵宽约8.7米,中间的两根方形立柱较粗且高,通高4.4米,边长0.36米,柱础为圆柱形,下面是方形底座。两柱顶上承载着横穿的两块枋板,上下枋板之间有垫板,正面中间阴刻一“旨”字,下枋板长3.25米,宽0.66米,正面刻写有楷书“理学名臣”四字。
丘浚墓石牌坊
五龙池,位于石牌坊前约12米的地方,池的平面形状宛如半圆形的扇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60米,深约2米左右,池周边用长石条垒砌。五龙池又称作“丘公塘”。
丘浚墓前的石象生原有石翁仲、石狮子、石羊和石马等,保留下来了一对石狮子和一对石马。“大学士丘文庄公谕祭碑”及“丘公神道碑”,今已佚失,碑文为早期方志所录得以保存。
丘濬墓前的石像生
丘浚故居是海南现存年代最早、工艺水平最高的琼崖古代木结构建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与周围民居融为一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建筑群体,是明代保存较好的建筑物。
丘浚墓充分体现儒学文化与丘浚学说和明代官员墓园构架与传统纪念文化。
丘浚(1418~1495年),一作邱浚,字仲深,号深庵,又号玉峰、琼台,别号海山道人,琼山府城镇下田村(又名朱桔里,今名金花村)人。中国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15世纪的杰出学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明弘治朝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与唐代的张九龄(曲江)、宋代的余清、崔与之(增城)并称为“岭南四大儒”,与海瑞同被誉为“海南双壁”。
丘浚
后世纪念
海口人民为纪念和瞻仰丘浚,海口市内建有文庄路、丘海大道、丘浚文化公园等地名、道路,丘浚故居附近街道墙上绘制了精美浮雕讲述先贤人物和历史文化故事。
主要话动
20世纪50年后期和60年代初期,朱德、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专程前往丘浚墓参观。
丘浚故居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三巷9号;丘浚墓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水头村西、今丘海大道东约100米处。
丘浚故居
交通出行
自驾:自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出发距离丘浚故居约6.3千米,驾车约18分钟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