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 编辑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委会同乐大村,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距维西县城85千米,地处澜沧江东岸,海拔约2210米。“同乐”是傈僳语“怒妥洛”的转音,意为“傍林近水的山坡”。据考证,同乐建村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村民均为傈僳族,主要姓氏有余、熊、蜂等。同乐村的傈僳族沿袭了“居山不居坝”的传统选址理念,按照居山、依林、临水的原则建村。同乐民居多属木结构井干式建筑,民居形式主要有“楼式”和“落地式”两种,楼上住人,楼下搭猪圈,放鸡窝。有的人家还在院内单独建有仓库、厨房,并在屋檐下设有石碓、纺车、风车等用具。同乐村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傈僳族传统村落,充分体现了傈僳族居山、就林、临水的建村理念,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完好地保存了傈僳族山地建筑的传统风貌,是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和云南山地民族住屋文化的活化石,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标本。
2019年10月,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
地理位置: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委会同乐大村
所处时代:清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454-3-257
2006年,维西县叶枝镇同乐傈僳族村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第一批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
2016年10月,投资90余万元的维西县叶枝镇同乐傈僳族村寨室外消火栓系统投入使用。
同乐村一角
居住方式
旱地庄房
房屋朝向
傈僳族木楞房
同乐大村傈僳族民居,集中建在一片坐北面南的山间坡地上,所有房屋统一面朝东方,依山势顺偏坡布局,一栋挨一栋,一栋托一栋,层层叠叠,错落壮观。同乐民居多属木结构井干式建筑,建房时一般不挖填土方,而是根据地基坡度的陡缓,先立几十根柱子,找准水平后绑上横木,铺上地板,继而在矩形的平面上,用相互交叉的圆木层层垛叠成房墙,所用圆木的梢径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一般为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约为4~5米),在圆木交搭处凿有槽口,每根圆木相互咬合紧密,以保证整体的稳固和不留缝隙,防御风雨渗入。屋顶上覆盖用楔劈法剖成的木板瓦,上压石块固定。
民居形式
同乐村的民居形式主要有“楼式”和“落地式”两种,楼上住人,楼下搭猪圈,放鸡窝。有的人家还在院内单独建有仓库、厨房,并在屋檐下设有石碓、纺车、风车等用具。
同乐村民居的主体建筑属纵向承重的木构架体系,无明显“间”的划分,大门一般设在向阳的端面,门前均有廊,先登廊再入宅,该廊不仅是内外交通的良好过渡,还是家庭和外界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平面多作纵向划分为两间,外间为客房,设火塘,火塘上架铁三脚,在此烧茶煮饭用餐。里间为卧室,外人不经允许不得入内。
同乐村民建房仍沿袭传统的程序,建房时要提前备料,并请尼扒(祭师)择定吉日,到时全村人都来相帮,房屋无论体量大小均当天建成。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柱、楞、梁等多用村后山上的云南松,屋顶的木板瓦则用高山上的云冷杉。榫卯技术尚未被采用,整栋房屋不用一颗铁钉,梁柱节点全用野葡萄藤、苦果藤或竹篾捆绑的方式联结。建房工具仅用斧头和砍刀。建房的尺寸仍用木匠自己的庹和拃来度量。
传统构件和工具
地理位置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委会同乐大村。
同乐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路程约2.4千米,用时约5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