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水坪遗址 编辑
玉水坪遗址,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玉水坪村,是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
玉水坪遗址龙穴岩坐北面南,东、北两面有小山,正南面和西面为通甸河,通甸镇至河西乡的公路从龙穴岩下通过,现龙穴岩上从东至西分布有五个较大的洞穴,民间传说为“龙穴”,洞穴皆为碳酸钙石灰石溶洞。该遗址上层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下层堆积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下层年代范围为距今3~1.5万年。玉水坪遗址出土陶片,装饰有网纹、曲线纹,器壁厚薄不均,火候较低,可辨认的器物有罐等。石器质地为砾石,有石斧、石锛、月牙形石刀等器物,磨制得比较光滑。遗址中比较突出的遗物是有孔骨针和有孔獐牙。骨针磨制精细,有一圆形穿孔。有孔獐牙为7枚。玉水坪遗址的发现使怒江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万年。它不仅是怒江州境内唯一的旧石器遗址,而且是云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是研究云南地区与华北地区石器工业关系,以及与周邻旧石器文化之间联系的重要材料。
2013年3月5日,玉水坪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玉水坪遗址
地理位置: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通玉水坪村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16-1-41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玉水坪遗址
玉水坪考古探方
1984年,兰坪县文物普查队对玉水坪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到1件石斧、两件石锛、7棵骨针及一些陶片和动物化石。
2001年,兰坪县文管所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德聪一行三人的指导下,发现并采集到几件旧石器。
玉水坪洞口
玉水坪遗址位置示意图
玉水坪遗址位于兰坪县通甸镇通甸街西北约4千米,下甸村以南2千米,与维兰公路直线距离约10米。龙穴岩坐北面南,东、北两面有小山,正南面和西面为通甸河,通甸镇至河西乡的公路从龙穴岩下通过,现龙穴岩上从东至西分布有五个较大的洞穴,民间传说为“龙穴”,洞穴皆为碳酸钙石灰石溶洞。该遗址上层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下层堆积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下层年代范围为距今3~1.5万年。
玉坪水遗址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遗址,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从事狩猎经济活动,能够用火来烧烤食物,会缝制衣服,用动物的牙齿制作装饰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美观念。
玉水坪遗址出土陶片,装饰有网纹、曲线纹,器壁厚薄不均,火候较低,可辨认的器物有罐等。石器质地为砾石,有石斧、石锛、月牙形石刀等器物,磨制得比较光滑。遗址中比较突出的遗物是有孔骨针和有孔獐牙。骨针磨制精细,有一圆形穿孔。有孔獐牙为7枚。
石器
出土石器
骨器
出土骨器
发掘出土骨器共计约5000余件。骨器有锥、铲、刀、尖状器等。其中以骨锥最多,骨铲次之。骨器多用动物的长骨碎片为原料,加以打击修整成型。骨器加工多用打、刮、削、磨,其中刮削技术使用最多。角器较少,只几件骨铲,均用动物角碎片加以修整、刮磨而成。
哺乳动物化化石
玉水坪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7科8属12种。均为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常见的种类,多为东洋界动物的典型属种。动物群中野兔、黑熊、犀牛、梅花鹿、水鹿、水牛、大额牛等是更新世晚期。
地理位置
玉水坪遗址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玉水坪村。
玉水坪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玉水坪遗址,路程约41.1千米,用时约4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