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口遗址 编辑

云南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门口遗址海门口遗址

海门口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西北的剑湖出水口南部,是中国已发现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青铜器时代,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

海门口遗址总面积约238000平方米,河东区面积约93000平方米,河西区面积为145000平方米。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存八类。遗迹有房子、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墓葬等。海门口遗址的文化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铜器时代,这为建立滇西地区史前文化的序列和完善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谱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3月5日,海门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海门口遗址

地理位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西北的剑湖出水口南部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18-1-41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面积:约 238000 m²

历史沿革

编辑
1957年,剑川县人民政府在疏挖拓宽剑湖出水口河道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古代木桩,出土了石器、骨器、铜器以及较多的动物骨骼。同年3月,云南省博物馆对遗址局部进行了发掘,由此发现了海门口遗址。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

1978年4月,云南省博物馆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2008年1~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大理州、剑川县文物管理部门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

2016年10月~2017年1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合作,开展了海门口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2017年10~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对海门口遗址进行进行了第五次考古发掘。

2018年10~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六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90平方米。

<p>海门口遗址

海门口遗址

海门口遗址

海门口遗址

遗址特点

编辑

第一至三次考古发掘

1957、1978、2008年,海门口遗址三次发掘已探明的50000平方米遗址范围内,木桩柱分布密集区面积达20000平方米。发掘区域内的文化堆积共分为十个层位,地层清晰可靠,通过对遗址文化内涵的研究,可初步划分为三期,从而基本确立了剑湖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遗址绝对年代经测定为前3300~前500年间。

第四次考古发掘

2016年发掘点位置2016年发掘点位置

2016年10月~2017年1月,海门口遗址发掘区域文化堆积厚度多在2.5米以内,上部为水平分布的近现代地层,下部为青铜时代以及更早阶段遗存,仅有少量其它时期遗迹单位发现。共清理灰坑123个、灰沟24条、房址5座、灶8个、路1条、墓葬2座。1号房址是一座平地起建、坐西朝东的“凹”字形建筑,南北长15.3米,东西宽7.5米。现存墙基槽、柱洞等相关遗迹。基槽内发现有等距分布的小柱洞,墙体应为夹柱墙。从规模、形制特征等方面判断,1号房址可能为南诏大理时期遗存。4号房址是一座浅穴式建筑,面积较小,属于新石器偏晚阶段遗存。墓葬两座,均为二次葬,属于青铜时代遗存。1号墓葬是一座多人合葬墓,可辨个体数约十八人。2号墓葬为单人墓,随葬陶双耳罐、单耳罐、石锥等。

第五次考古发掘

2017年度发掘区地形及位置2017年度发掘区地形及位置

2017年10~12月,海门口遗址发掘共清理墓葬27座、房址8座、灰坑122个、灰沟30条、灶2个、垃圾堆4个、火堆2个、路1条。墓葬集中分布于第一轮发掘区CT4530、CT4531、CT4431等3个探方及第二轮发掘区CT3544和CT3444等2个探方。从层位分析,可分为二期,一期3座,二期24座。一期的墓葬位于CT4530、CT4531,开口于第二活动面下,均竖穴土坑墓,22号墓葬打破23号墓葬。一期的3座墓葬均为捡骨二次葬,将头骨排成一列,上下重叠2或3层,头骨之间整齐摆放肢骨,22号墓葬随葬的两件陶罐亦和头骨排成一线,葬式葬俗十分奇特,前所未见;二期墓葬亦为竖穴土坑墓,开口于第5层下,打破第二活动面,大多数原本有石块砌边,但破坏十分严重。均捡骨二次葬,有的随葬有陶单耳罐、双耳罐。

房址发现6座,第一活动面上1座(1号房址),保存较差,为地面开挖基槽,基槽内有小柱洞,可能是木骨泥墙的建筑形式;第三活动面5座,2座为半地穴式(2、5号房址),3座为平地起建形式(3、4、6号房址)。2号房址保存较好,系先在地面开挖椭圆形坑,然后用火烧烤坑面,再于其上铺垫一层黄土,筑造考究。第四活动面上有数量极多的柱洞,但难以确认为房屋建筑。

第六次考古发掘

2018年10~12月,海门口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经钻探确认海门口遗址河东区面积约93000平方米,已探明河西区面积为145000平方米。故海门口遗址总面积约238000平方米。

河西区分为12层:第①、②层为现代耕土层;第③层为明清文化层;第④层为宋元文化层;第⑤、⑥层为青铜时代文化层,第⑥层下发现DT1(垫土层);第⑦层至第⑪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其中第⑧层下发现DT2;第⑫层为生土层。

河东区分为16层:第①、②层为现代耕土层;第③层为明清文化层;第④层为宋元文化层;第⑤至第⑨层为唐宋文化层;第⑩至第⑫层为青铜时代中期文化层,其中第⑪层下发现局部垫土层;第⑬层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层;第⑭、⑮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第⑯层为生土层。

新石器时代居址主要分布于河西西南高地上,青铜时代居址主要分布于河西较低区域及河东区。推测海门口先民多逐水而居;基本确认了河东区遗址边界,并对其文化内涵有了初步了解。河东区、河西区时代上大致可以衔接,干栏式建筑、磨光黑陶及部分石器存在明显的延续性。拓展了海门口遗址的空间范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文物遗存

编辑
1957、1978、2008年,海门口遗址三次发掘共出土文物约3000多件,有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八类,出土铜器18件。清理的遗迹有房子、火堆、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等。清理木桩柱和横木4000多根,编号房址两座,木桩柱均为被打入泥土中。

2016年10月~2017年1月,海门口遗址出土小件800多件,以玉石器、青铜小件为主。玉器为凿、锛类小型器物。石器以磨制的锥、镞、刀、斧为主,以及杵、凿等器类。青铜小件以明清钱币为多,也有镞、锥等青铜时代遗存。陶器以夹细砂陶为主,夹粗砂陶数量很少,有少量泥质陶。陶色中灰褐、红褐、黄褐陶比重较大,黑褐陶略少,褐陶、灰陶、黑陶少见。早期纹饰陶发达,以戳印、刻划纹饰为主,多以组合纹饰构成三角、条带、方格等图形,制作精美。晚期陶器制作粗糙、陶胎普遍偏厚。主要器类有敛口钵、双耳罐、侈口罐、壶等。

2017年10~12月,海门口遗址发掘共出土铜器15件、石器178件、完整或可修复陶器40件、陶片数万片,另有骨牙角器、木器、有机物串珠等多件。为对遗址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在发掘过程中采集了各类标本,包括动植物标本340份、古环境标本160份、石料矿物标本231份。此外还按照序列采集碳十四标本123份。

出土器物

2018年10~12月,海门口遗址河西发掘区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陶器以夹细砂黄陶、夹细砂褐陶为多,少量泥质灰陶。器形有罐、盆、钵、杯、纺轮等。纹饰多见于上腹部,有刻划纹、戳印纹、绳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压印网格纹、弦纹、水波纹等,其中以刻划纹、戳印纹最为典型。石器有刀、锛、箭镞、斧、凿、针等。铜器仅在第⑤、⑥层有少量发现,器形有箭镞、构件等。河东发掘区出土陶器以夹砂黑陶为主,有部分灰陶。器形有罐、带流瓮、钵、盆等。其次为木器,有锄、叉、桨、碗、勺等。铜器有箭镞、镯、耳环、构件、饰品等。极少量石器。另有大量动植物遗骸出土。

科研成果

编辑

铜铁器分析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对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三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合金配比知识,加工方式多样化,处于成熟的青铜时代。2件铁器为人工冶炼的块炼铁,是铁器时代的产物。初步推断这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年代处于春秋至战国时期。

植物研究

2022年3月5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单位合作,在线发表研究论文《Post-Neolithic broadening of agriculture in Yunnan, China: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from Haimenkou》(依据海门口遗址植物考古证据看云南新石器时代后的农业发展变化)于A&HCI国际顶级期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亚洲考古研究)2022年第30卷:100364。

遗址出土炭化稻遗址出土炭化稻

论文报告了2008年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的植物考古研究结果。海门口遗址是云南发现最早种植小麦和大麦证据的遗址,为研究这两种作物在云南的传播以及了解从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至少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海门口遗址的古人们就实行了以水稻和小米为基础的混合作物经济策略;并在大约公元前1450年开始种植小麦;公元前1400~1100年间,小米和藜属植物这些抗旱抗寒的作物品种逐渐取代水稻成为混合经济的主体;公元前800~300年间,小米和水稻的产量显著下降,小麦种植成为主要农业形态,这一变化过程可能同气候环境适应有一定关系。海门口遗址体现出当时滇北地区混合经济多样化的特点,其他重要的作物品种包括与稻粟共存的大量藜麦,以及荞麦、紫苏、大豆和大麻等。

文物价值

编辑
1、海门口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其规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为罕见,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2、海门口遗址的文化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青铜时代,从而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的空白。

3、海门口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将有助于中国西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研究。

4、海门口遗址出土的稻、粟、麦等多种农作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共存的现象,则为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稻麦复种技术的起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5、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以确切的地层关系再次证明了该遗址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滇西地区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保护措施

编辑
1986年,海门口遗址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海门口遗址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海门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编辑

海门口遗址荣誉证书海门口遗址荣誉证书

2009年,海门口遗址被中国社科院和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海门口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海门口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西北的剑湖出水口南部。

海门口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从大理白族自治州出发经大丽高速—宣片高速—鹤剑兰高速沙溪支线—环湖公路—海门口遗址,全程大约12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