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 编辑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和韩佐乡境内,是新石器时代、汉、晋时期的古遗址。
磨咀子墓区面积约70万平方米,墓葬密集,出土文物丰富。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建筑址、窑穴和大批汉墓。五坝山墓群分布在一片土山形成的丘陵台地上,墓区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墓葬密,墓葬大多为土洞墓,少数为砖室墓,出土大量遗物。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是一处汇集多个时代、多种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大型古文化遗存地,对中国考古学、汉晋史、西夏史和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该墓群出土的大批汉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为研究汉代经学、版本学、校勘学、古文字学、简册制度、礼俗及养老、尊老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发现的《仪礼简》《王杖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
地理位置: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和韩佐乡境内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汉、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82-2-16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3年,因建砖厂,陆续发现五坝山墓群各代墓葬。
1984年~1987年,先后进行过两次抢救性五坝山墓群发掘,发现马家窑文化墓葬3座,两汉墓葬120座,晋墓5座,西夏墓葬4座。
2001年,2003年至200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等再次进行了磨咀子墓发掘。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
磨咀子墓区
磨咀子墓区
磨咀子墓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磨咀子村南500米处,面积约70万平方米,墓葬密集,出土文物丰富。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建筑址、窑穴和大批汉墓。
磨咀子墓区
M25,长条台阶形墓道的单室土洞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方向166°。长6.45米、坡长6.7米、上口宽0.8米、底部宽0.9米。墓道口距地表1.6米、底距地表2.78米,墓道中填土疏松,内含小石块及陶片等,近墓门处有较大的石头5块,散置于填土中。墓门(甬道)以大石块堆砌,甬道内亦填充石块。墓门高1.17米、底宽0.75米;甬道长0.66米、高1.1~1.17米。顶为人字坡形。墓室呈长方形。长3.04米、宽1.0米7、高1.3米,墓室底距地表深2.8米。顶为人字坡形,略有土块塌落。室内一棺,为柏木素棺,样榫卯结构,置于墓室后部偏东侧。长2.02米、宽0.54米、高0.73米。棺内一人,仰身直肢,面朝上,头向墓门。以麻布裹尸,并用布带将身体上下交叉相系以覆面蒙脸,外卷草席。墓主为女性,保存较好。年代属东汉中期。
五坝山墓群
五坝山墓群位于武威凉州区古城镇,墓葬分布在一片土山形成的丘陵台地上,墓区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墓葬密布。墓葬大多为土洞墓,少数为砖室墓,出土大量遗物。从发掘情况,五坝山既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又是一处两汉、魏晋、西夏时期的墓葬群。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出土文物
五坝山墓群出土马家窑文化彩陶,金花1件,木牍1件。3号西汉墓壁画是考古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山水画壁画。磨咀子墓区出土了大量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马厂类型的彩陶。两汉墓葬中出土了以《武威汉简》《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为代表的一大批两汉简牍文献和木质文物。
地理位置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和韩佐乡境内。
磨咀子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磨咀子墓区),路程约18.9千米,用时约29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