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泉寺 编辑
鱼泉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鱼泉村的鱼泉山腰上,三面青山相护,前瞰魏柳河与雍家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经过数代修缮。
鱼泉寺打破传统的建制,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而建,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古建筑,为一座横向二进四合院,布局在由青石垒起的平台之上,西院为主体部分,四合院南北东西分别为大雄宝殿、灵官楼、文昌殿、观音殿。鱼泉寺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古建筑,尤其对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鱼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鱼泉寺
地理位置: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鱼泉村的鱼泉山腰上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322-3-62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代,鱼泉寺重修。
清初,鱼泉寺寺住持在大殿的周围陆续修建“两廊及前虚阁一座”,旁置钟鼓。
清中晚期至民国,鱼泉寺多次修缮遗现存格局。
2023年9月,游仙区人民政府督查鱼泉寺文物安全工作。
鱼泉寺
鱼泉寺打破传统的建制,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而建,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古建筑,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四角轻盈翘起,屋脊之上的瓦件和脊饰,玲珑精巧。
鱼泉寺为一座横向二进四合院,布局在由青石垒起的平台之上,西院为主体部分,四合院南北东西分别为大雄宝殿、灵官楼、文昌殿、观音殿。鱼泉寺建筑均保留了穿斗式建筑风格,明代修建的大雄宝殿的柱、梁、枋用材硕大,斗拱、门窗、抱鼓雕刻精美,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整。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西院的正殿,面阔三间,前后七架用五柱带前廊。
灵官楼
灵官楼是山门,为二重檐歇山卷棚顶楼阁,柱上镌刻二联:“菩提伟岸,醴泉长流,遍洒九州野;钟鼓清幽,禅心不老,再进三柱香”;“山从平地起,水绕仙楼凤栖阁;水向远天飞,山环宝殿龙腾云”。楼内房檩墨书:“山门镇静,法轮常转;远近檀那,增延福寿”。登上灵官楼,粉壁上有“林中生玉竹”“月下美人来”“风来竹有声”等多幅壁画。另外,在廊道、配殿、祖师殿、文昌殿等处,还有“斩华雄”“喜见南山”等几十幅壁画,或彩绘或黑白,或水墨写意,或工笔白描,有描绘宗教故事的,也有描绘三国故事的。这些壁画,构图和用墨讲究,风格稍有差异,非一时之作。有些保存较好,有些已经斑驳残缺,画面大多无题,渲染忠孝节义、因果报应、人文情怀。
其他建筑
东院为祖师殿、方丈房及一般僧舍。院内生长着两棵较大的桂花树。
鱼泉寺西院殿内左壁有全石圆雕雷神一尊,两米余高。雷公造型,比例协调,雕刻流畅,除少部分部件有损外,基本保存完好,为鱼泉寺的镇寺之像。
相关记载
同治《直隶绵州志》载:“金家山,治东八十里,古塌水桥西南,山之半有鱼泉寺,在今雍家湾。”
名称由来
相传修建鱼泉寺之时,僧人在寺后山中发现一山泉,便在此建了一口井,因泉中常见锦鱼跃出,故名鱼泉。鱼泉通过寺内的石螭首流出,供应鱼泉寺的日常用水。
传说轶事
鱼泉寺原来住着师徒两个和尚,二人相依为命,单靠香客的施舍和化斋度日。寺庙后面半山之处有一泉,终日流水涔涔,一泓清水犹如明镜,又似传闻中的宝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小泉之上有一参天古柏,高耸入云,郁郁苍苍,人们称之曰“神柏”。泉水之中,一对金鱼游弋,往来翕忽。相传,即便十年九旱,此泉也从未干涸,于是,人们就因泉名而称庙子为“鱼泉寺”了。
2002年12月27日,鱼泉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鱼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鱼泉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鱼泉村的鱼泉山腰上。
鱼泉寺
交通指引
游仙区人民政府距离鱼泉寺34千米,驾车前往约50分钟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