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桥 编辑
位于江西省南城县东门外旴江上,又名“留衣桥”。原为浮桥,后改建为石桥。为半圆形石拱桥,共14孔。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桥原名“万寿桥”,始建于宋嘉佑五年(1060)。宋嘉定十三年(1220)毁。元至元十九年(1282)募建,改名为“太平桥”。明万历八年(1580)桥毁,明益藩捐金首倡重建,“往来称快”,改名“东郭虹桥”、“虹桥”(明罗汝芳《太平桥记》:“庚辰(万历八年)腊月桥北民舍灾,延及桥……事闻益藩潢南殿下,捐金首倡”)。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形胜》:“东郭虹桥即太平桥,在郡东门外江之上……县东北五里乌龙潭”。
明嘉、万间,益府诸王对太平桥迭圯迭修,“厚帤藏以助”地方“佐驾太平之桥”,使得南城东江诸桥皆“朱家造就”。专家考证,此实为明益藩江东“洪门”茔山墓事而为。虹、红、洪声同韵通,太平桥一名“虹桥”,与天地会簿“红桥”、“洪桥”史谣义贯音通,揭示了南城“太平”桥与明益藩“洪门”墓事及天地会簿“洪桥一洪门”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史学百年之谜。
太平桥后屡毁屡修,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元年(1662)迭毁于火。据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津梁》:“太平桥在东川门外。旧为浮桥。宋嘉佑五年郡守丰有俊创立石桥……国朝顺治乙酉毁于火。丙申郡守刘公道著、邑令李公正蔚复建。康熙壬寅桥上市民失火悉烬无遗”。清同治二年(1863)全邑捐资修复,改名为“留衣桥”。至此,古桥还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中文名:太平桥
地点: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形状:为半圆形石拱桥
创建时间:始建于宋嘉佑五年
值得应幸的是,南城“太平”、“万年”二桥历经数百年岁月,仍“如(虫+东)饮河,二龙跃渊”,飞架旴江两岸,造福百姓 。
1949年5月上旬,为控制闽赣通道,国民党在南城设重兵防守,在县城驻守一个团的兵力,且装备精良,并组织自卫大队、保安大队等地方武装把守塔山,麻姑山和机场。在县境北部的骆家坪,还驻有国民党第二编练司令部的兵力。他们分别把守县城城门,登高山,万年桥等军事要地,并集中强大火力封锁桥头,企图阻止解放军进城。
9日上午,解放军40师先头部队在占领金溪县城后,立即抽调部分兵力马不停蹄追击向南城逃窜的残兵,下午解放军第40师某连200多人从金溪直趋南城。当日下午解放黄狮。
10日清晨,解放军向塔山发起进攻,敌守军急忙炸断万年桥。一部分向南仓皇逃窜,一部分向城内收缩,企图凭借城内工事作重死挣扎。解放军占领塔山后,从圭峰渡分兵两路,一路涉水过旴江河,在飞机场登陆,占领汽车站,击溃敌保安大队,再沿广度寺冲上登高山,控制整个县城;另一路从圭峰渡、景云寺、太平桥东头与守敌展开激战,敌守军紧闭城门,利用桥西坚固工事,以猛烈火力封锁太平桥,为催毁敌军堡垒,解放军尖刀排的9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太平桥上匍匐前进,以求接近敌军火力点,炸毁敌守军堡垒。当接近桥西头时,敌守军用机枪对桥面狂扫,尖刀排战士何二俚、宋有文等多名战士不幸中枪牺牲,战斗进入僵持阶段,尖刀排第二梯队3名战士急中生智,滚下桥阶,然后悬着竹竿爬上城门,摧毁敌军的桥头堡垒,打开城门,随即解放军主力部队乘势冲入县城,敌守军见败局已定,纷纷从南门、西门向新丰方向逃窜。接着,驻守麻姑山的自卫队在解放军的包围之中,走投无路,举手投降。至上午10时,战斗结束。下午1时解放军41师师长刘峰率领1万余将士开进县城,南城数千民众手拿红旗站在城西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南城解放。
6月21日,“二野”随军南下支队60余人在周泰率领下,进驻南城。
7月1日,中共南城县委、南城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中共抚州地委、抚州专署,周泰任县委书记,王华任县长。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祭奠为解放南城事业付出生命的英烈,提醒后人记住那些为南城的解放事业付出生命代价的无名英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