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山孜遗址 编辑
石山孜遗址,又称石山子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现属淮北市经济开发区新区,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石山孜遗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遗址为平原地形,地势略高于四周,由于历年黄河泛滥,表面覆盖沙土层厚约1米,现为农田。 遗址文化层厚0.2至3米不等,总面积约115000平方米。 石山孜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 相当于中原裴李岗文化阶段,距今约5500至4900年,受长江流域和中原诸文化影响较小,有自身显著特点。
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石山孜遗址
所属时代:新石器时代
所处地区: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
占地面积:约 115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遗址别称:石山子遗址
编号:7-0188-1-188
1987年,安徽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确定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约115000平方米。
198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管理所对石山孜遗址组织第一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
1992年、1993年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
石山孜遗址
石山孜遗址共分7层,1、2层为耕土层、黄泛淤积层,第3层为元、明、汉代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4—7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石山孜遗址全貌
文物遗存
新石器文化遗存为遗址主要堆积,文化层厚1. 4—3.4米。新石器时期的房屋建筑遗迹多残缺不全,其构筑方法是在地面上挖基砌墙,以红烧土铺垫室内地面,有别于北方文化遗存半地穴建筑和南方的栏杆式建筑,建造技术比较先进。陶器以夹砂含蚌末的红褐陶为主,泥质红皮陶次之,还有少量黑陶及宽带纹彩陶。陶器为手制,器型不规整,器壁较厚、较粗糙,甚至当时制作时留下的手纹尚清晰可辨。器物的外表流行扁錾、鸡冠耳錾、环耳、鸟首形耳突等便于提拿的附件饰。陶器纹饰多为附加堆纹(用泥系盘贴法),多见于陶釜、盆之类器物外表的上腹部,其他有指窝纹、指甲纹、划纹、弦纹、戳印纹等。另外,还有少量的彩绘陶。器型有釜、鼎、罐、钵、盆、钵、碗、豆、杯、盂、陶拍、器盖、柱形支座等。石器较少,器型有斧、铲、凿、杵臼等,磨制粗糙。其他有蚌刀、蚌镰、蚌铲、骨锥、骨针、骨标和鹿角靴形器等。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和贝壳、鱼骨等,动物有猪、梅花鹿、水鹿、四不像鹿、獐、麝、麂、獾、牛、鸡,其中鹿类占总数的52%,猪占30%,
该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期,即6、7层为早期,4、5层为晚期。早期文化陶器以夹砂红褐为主,质地较软,器型以釜、罐为主,并有鹿角靴形器。晚期文化陶器除有较多的夹砂红褐陶外,泥质红陶明显增多,并出现大量的红衣陶和彩陶。器型以鼎、釜、罐为主,长圆锥足鼎、钵较为发达。石器也比早期增多。
石山孜新石器文化早晚期的时代相距不大,属于关系紧密的前后阶段。石山孜遗址的錾手釜、圆锥形鼎足、红衣陶钵和碗、鸟首形器耳、鹿角靴形器等风格古朴,与定远县侯家寨遗址一期文化有相似之处,年代大体相近,距今约7000年。与同时期的裴里岗文化、北辛文化年代相当但又有区别,可作为皖北区域新石器文化的一个类型,即石山孜类型文化。
石山孜遗址对研究淮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面貌及探索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山孜遗址
地理位置
石山孜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东经116"83.3',北纬33"6.5'。
石山孜
交通信息
从淮北市出发经X009到达石山孜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古城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