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州城墙 编辑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始建于东汉,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旧基重建,城墙、城门、敌台、堞垛等均保存较好 。
荆州市第一部实体性法规《荆州古城保护条例》,共六章三十九条。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1996年11月20日,荆州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荆州城墙
地理位置: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所处时代:明、清
占地面积:4.5 km²
保护级别: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年 08:00-17:30(最晚入园17:00)
编号:4-0150-3-07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荆州,是上古大禹治水时“割地布九州”的九州
公元前206年,项羽建临江国都荆州。汉初复置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无前106年),将全国分为十三州,设刺史部,荆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刺史部始为中央监察机构,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汉元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刺史改为州牧,地方政权遂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改变其监察职权,而为地方大吏。荆州地处荆江北岸,上镇巴蜀之险,下据江湖之会,扼守长江天堑,是连接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28公里,高9米。城墙现有八座城门,2座门楼。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
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
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
关公忠于其兄刘备,不让荆州,于是想出一条妙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
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又传说张飞也担土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便将土倒在东门外,现今人们都把这两座小山似的土堆叫“张飞一担土”。这些都是神话传说,然而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旧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史籍可考的。
荆州城墙
三国至西晋时期。《荆州府志·城池》记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秦既拔郢,置南郡。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旧城,关某所筑,某北攻曹仁,吕蒙袭而据之。”又据《水经注》云:“县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又《舆地广记》述:“故城在县东南,有渚宫。
今郡城晋桓温所筑。”故城应为关羽所筑之城,在旧城东南,旧城,应为秦汉旧城,位于城西北。
荆州城墙
在唐代土城垣之下,发现三国时期土城垣。三国时期土城垣深埋在现荆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内地面3.05米之下。
其建筑用土为灰黑色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文化层已发掘的厚度为0.8-1.25米。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直径7~8厘米,深 0.5厘米。
探察同时出土了一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文物典型器物。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县志》)。为了东御孙吴,北抗曹操,修筑、整治荆州城墙为军备之首务。
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谋据荆州,篡位称帝,建国号曰楚,改年号曰永始。翌年被诛杀于城西枚回洲。
齐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宝融即位于荆州城,是为和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萧绎于荆州称帝建都。侯景之乱时,绎尝于城外闹回七十里,树木为栅,掘堑三重而守之。绎在城内建有著名园林“湘东苑”和图书馆“东阁竹殿”。
公元555年,西魏划荆州城为东、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墙而分。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后膏萧铣称梁帝,都江陵。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号荆州城为“南都”,并增置永平军,以加强武备。至唐代,荆州城中隔墙始清除。
五代至北宋末期。《荆州府志》记述:“后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
《荆州府志》云:“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以(秋瓦)城。工毕,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焉”。高氏取墓砖(秋瓦)城,砖的来源拮据,自然不能建成如后世那样完整而坚固的砖垣,却为荆州城用砖之始。
荆州城的构筑方式至此发生质的飞跃。砖基之上有用碎砖间粘土夯筑而成的砖土混合墙,下部与砖基同宽,上部与五代土城垣同高。砌墙所用的砖均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五代砖墙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墙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南宋至元代末期。据《荆州府志》云:“宋经靖康之难,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淳熙间,安抚使赵雄奏请筑城,始于十二年(公元1185年)九月,越明年七月乃成,为砖城二十一里,营敌楼战屋一千余间”。 并为筑城烧制“专用城砖”,砖上刻有简单的责任铭文,淳祐十年(1250年)。权相贾似道檄令竣筑城濠。
发掘资料展示,宋代砖墙包涵在现存明代砖墙内侧,宽0.6-0.8 米,高度略低于明代砖墙,墙面虽破坏严重,但墙体基本成形。所用砌砖仍为形体窄短的小砖,不见形体长宽的城墙砖。
在宋代砖垣内侧如宋代土垣,宽7.5米,高3米,斜压在五代城垣之上。元世祖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占荆州城。次年诏令隳毁襄汉荆湖渚城。考古材料证实荆州城垣此时虽未被夷为平地,但确实遭到严重破坏。
铭砖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江陵,未久西进,下令拆城。该次拆城可能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坏。据对三处城垣段面的考古发掘和观察,未见张献忠破坏之迹。发掘出土的明代砖墙基确系建在宋代旧基之上,对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砖墙宽0.7米,高7.5米,砌砖为长而宽的城墙专用砖。明代砖墙用“打钉”的方法与宋代砖墙相衔接。明代土城垣叠压在宋代土垣之上,现存宽9.5米,高4.5米。清代时期。
据《江陵县志》记:“崇桢十六年,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荆南道台李西凤、镇守总兵郑四维依明代旧基重建。“兵民重筑,悉如旧址”。 康熙年间,于城中设间墙,东部驻满洲八旗兵,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称汉城。清朝时期,荆州城屡被水患,修葺之工频繁,仅雍正、乾隆两朝,凡四修,耗银二十二万九千六百余两。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特别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水从西门入,城垣多处溃圮。
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发帑银二十万零六千余两,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依旧基对城垣进行补修。其时,水津门(城西南隅)、小北门因地势低洼,退入数十丈,城东南角退入十数丈,从而使现荆州城的规模最后定形。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荆州城的军事功能逐渐丧失。但人们对荆州城的维修、保护始终不怠。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垣时,发现铭文为“丙子年”的城砖,经考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物。城砖说明国民政府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
新中国诞生后,历经千年沧桑的荆州城墙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荆州人民的精心呵护。荆州城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来直接参与、组织了几乎所有的城墙修缮工作,是古城墙当代保护的历史见证人。据他介绍,1978年,城墙修缮已有32次,其中较大的维修共13次。
1988年重建了宾阳楼。荆州城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荆州人民的珍视和保护。古城的南门、西门的城楼以及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的重建项目都在规划之中。如今的古城城内街道整齐,绿树成阴,城上门楼飞峙,城墙上松柏苍翠,荆州古城更展现出其雄关新貌。“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古城作为中国历代军事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无穷的文化魅力。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荆州。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荆州古城已成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爱涉足的地方,并被列为国家三国旅游线重要名胜,和湖北省定点涉外旅游景点。
荆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11月20日,荆州城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条例规定,城墙内外建筑高度檐口在6米至24米,不符合规定的要逐步拆除。条例还规定,古城墙内人口控制目标在6万以内。条例鼓励在古城范围内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明确设立古城保护专项资金,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渠道。
条例还对触及古城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制定了处罚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划从事建设、管理、保护和利用活动,不得损毁、破坏城墙本体,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保护标志。
荆州城墙
拱极门古称柳门,明称拱辰门,俗谓大北门,位于荆州城西北。曲城门洞高5.8米,宽4.6米,深10米;主城门洞高7米,宽4.8米,深15米。内外门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圆形。此门古为北上中原的通衢,为宦者迁官易职,为士者赴京寻官,咸出此门,时车盖冠冕,各以诗赋为赠,折柳话别,故又谓柳门。苏轼在《荆州十首》曾写道:“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楚镜横天下,怀王信弱王。”即咏此。今城门仍为车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内券门上方有乾隆荆州府知府张方理立一石匾,横书"拱极门"三字。
安澜门俗称西门,明代称龙山门。门外即龙山风景区,时人常出此门登谒,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堤决,水由此门及水津门冲入城,致万余人丧生,此门亦溃圮。未几发帑重建,内缩十余丈,城门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庆,并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今城门保存完好。曲城门洞高5.8米,宽4.5米,深10.4米;主城门洞高6.6米,宽4.85米,深15.5米。内外门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有横书"安澜门"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书。
南纪门俗称南门。此门南临大江,古时王公贵族、商贾士民皆出此门上巴蜀,下汉口。门外三里许御路口,即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码头。曲城门洞高5.5米,宽4.6米,深10.2米。内城门洞高 6.7米,宽4.6米,深24.8米。内外门相距28米。瓮城呈长方形。 内券门上方有"南纪门"三字石匾。字迹斑驳,该城门建筑奇特,瓮城左右各设一侧门,其门洞高4.7米,宽3.6米,深4.5米。设此侧门, 便于袭击登城之敌。
寅宾门俗谓大东门。寅宾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小东门位于古城东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称公安门,当初刘备迎娶孙夫人于此。此门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门,相传东吴吕蒙破荆州、杀关羽即从此门水路潜入。
荆州城墙除上述六门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溃城之前,在城西南隅还有一门。名曰水津门,万城堤决之时,大水正是从水津门和西门涌入,导致城崩。后乾隆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再造荆州城时,未再建水津门,仅恢复西门,并将其命名为安澜门。
改革开放后,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分别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四面藏兵
藏兵洞
巍峨门楼
明洪武年间称东门楼为寅宾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此后无变易。今朝宗楼尚存、寅宾楼已重建,其余门楼圮毁。城楼前施垛墙,后施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城楼气势雄壮。以朝宗楼保存最好,以曲江楼最享盛名。城楼前之箭楼,今俱不存。
曲江楼俗名南门楼。此楼之东,古有一楼,唐右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于楼上,南望大江,置酒赋诗。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名望冠于一时,人称曲江公。南宋张栻知江陵府,尝登楼怀古,仰慕九龄,遂重建斯楼,并更名曲江楼。后楼毁,即以今南门楼名曲江楼。城楼为民国时改建。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长15米,宽10米
朝宗楼俗名大北门楼,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门楼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三间。长18米,宽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饰兽件亦为黑陶。柱为杉木,直径30厘米左右。前后檐施有门窗。整个建筑,纤秀朴素。表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此楼在日寇入侵期间,曾受到很大破坏。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今楼岿然,坚固如初。登临斯楼,东可见玄妙观殿宇新饰,绚灿宛若天宫,西可见太晖观绿树掩映,缥缈如在云端;远可见蜿蜒龙山,峰峦隐现,近可见古城街巷,错落有致。
宾阳楼原名“寅宾楼”, 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国演义》120回,就有8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
敌楼寻踪
敌楼与门楼不同,皆建于城防的薄弱部位,战时屯兵,平时还可作为庆典、娱乐和宴饮的场所。由此可知,荆州城墙上敌楼为城防的重要建筑,但具体数目尚待考证。有史料记载的敌楼大致有雄楚楼、明月楼、仲宣楼、南楼等。
雄楚楼位于北城垣,远安门之东,由高季昌任荆南节度使时,建于江陵城内城北垣,即现小北门东侧城垣上,时为后梁乾化二年(916),取唐杜甫《又作此奉卫(伯 玉)王》诗:“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之句命名。此楼规模宏大,从台基看,它高出城垣3米左右,长38米,宽30米。此楼所处位置,十分险要,城墙从台基两侧折伸东西,使楼台外突,视野极为开阔”。当年登楼远眺西北,明末孔自来描述道:“西瞻群阜,斗耸争高,回岫萦纡,眇若画图”。惜楼已早圯。清咸丰年间曾经重建雄楚楼,后再度毁于战火。雄楚楼旧址,应该可算是目前所见荆州城城垣上最大的敌楼台基。
仲宣楼位于城垣东南隅,即公安门西侧城墙南折处的城垣上,又名望沙楼。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流寓江陵时,曾登此楼,作《登楼赋》,后人遂名仲宣楼。唐代诗人元稹在遭贬荆州的五年里(810-815),有《远望》诗云:“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另有“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等关于仲宣楼诗句。五代十国时,高季昌(后改名高季兴)于后梁贞明五年(919)重建此楼时,更名为“望沙楼”,“凭墉结构,列榭参差”,以望沙津。宋代苏轼《荆州十首》诗云: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即此。其子高从诲宴请陶谷于“望沙楼”,大陈战舰于楼下,对陶谷说:“吴、蜀两国与我们长期没有往来,愿修武备,练习水战。”推断此事大约发生在940年,高从诲50岁生日时。北宋陈尧咨镇荆州,复更今名。楼以王粲故,致许多文人雅士,竞相登临。明代首辅张居正,亦曾登此楼,作《题仲宣楼》诗二首,其一曰:“一楼雄此郡,万里眼全开。孤嶂烟中落,长江天际来。看题寻旧迹,怀古寄新裁。不见操觚者,临风首重回。”。南宋时期,荆州成为宋元交兵的前沿重地,朝廷再次对荆州城进行了全面加修,以拒元军。时任荆州知府的李曾伯在《可斋杂录》中记载:仲宣楼名,改于祥符年,复于绍兴年。淳祐十年(1250),丞相贾似道以枢密使改兼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都提举两淮兵甲、湖广总领、江陵知府,重新修建仲宣楼,后楼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乾隆五十三年为江水淹没,道光间复建。今楼亦圮,仅存基址。楼基总平面长31米,宽27米,为全城第二大敌楼。
卸甲山
南楼位于荆州城南门城楼东首城垣上。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中书令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常登此楼赋诗。其有《登郡城南楼》等传世。宋代荆湖北路安抚使张木式重建此楼,以张九龄为曲江(今广东曲江县)人,乃题匾“曲江之楼”。自此广为流传。宋文学家朱熹曾于淳熙六年(1197)正月作《曲江楼记》。后楼毁圯,一直未予修复。明初,乃将南门城门楼取名曲江,于是荆州城南门城楼至此便替代了古时张九龄咏吟的南楼。
城上三山
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城上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后人于其上建祠祭祀关公,惜均已毁圮。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