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港革命旧址 编辑
龙港革命旧址,位于湖北省阳新县西南部的龙港镇,地处湖北的阳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宁、瑞昌4县交界处。这里保存着鄂东南特委、龙燕区苏维埃旧址和彭德怀旧居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处。其中12个旧址集中分布在龙港镇区600米长的老街-红军街。 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有龙港老街、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龙港烈士陵园、龙港烈士墓林、彭杨学校等。
中文名:龙港革命旧址
地理位置:湖北省阳新西南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免费
占地面积:28000 m²
著名景点:龙港老街、纪念馆、烈士陵园、彭德怀旧居等
红军街
1929年至1930年,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率红五军先后进驻龙港,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嗣后,直属中央的鄂东特委、隶属中共湘鄂赣省委的鄂东南特(道)委先后在龙港设立,领导湘鄂赣边境地区21个县(市)的革命斗争。是时,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云集党、政、军、工厂、学校、医院、银行、商店等48大机关,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被誉为“小莫斯科”。
1932年10月,龙港失陷。
鄂东南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
龙港革命旧址保存着中共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鄂东南工农兵银行、彭德怀旧居、彭杨学校、列宁学校、红军后方医院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处。
老街(红军街)始建于清末,大多为二层单檐砖木结构瓦房,具有江南古镇的独特风貌,保存基本完好。在这些革命旧址中,保留有当年的标语、壁画等遗迹近百幅。其中12个旧址集中分布在龙港镇区600米长的老街(人们俗称“红军街”)。其中有15处集中在龙港镇400多米长的老街。
名称 | 位置 | 介绍 | 图片 |
龙燕区第八乡苏维埃旧址 | 阳新县洋港镇胡桥村朱湾 | 地处胡桥乡朱湾。1929-1932年,龙燕区第十三乡、十四乡苏维埃合并为第八乡,管辖18个村。有正、副主席和土地、粮食、经济、裁判、妇女、文化委员各一名,主席:陈金堂。曾组织赤卫队、赤先队、炮队共240余人。在文化教育上开办列宁小学和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还积极开展慰劳红军和支援革命战争的活动。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苏区革命遭受严重损失。国民党二十六师趁机侵占了龙港,红色根据地逐步缩小,第八乡分为四个乡。 | |
中共鄂东南道委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1932年1月,根据湘鄂赣省委意见,撤销鄂东南特委,分设鄂东道委、蒲圻中心县委和赣北特委。鄂东道委仍驻龙港,下辖阳新、大冶、通山、鄂城、咸宁、武宁、瑞昌7个县委。1932年鄂东南地区土地革命形势持续高涨,为切实将赣北、鄂南地区的斗争统一进行,鄂东道委在龙港发起召集鄂东、鄂南、赣北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决定撤销鄂东道委、蒲圻中心县委和赣北特委,成立中共鄂东南道委。下辖阳新、大冶、通山、鄂城、咸宁、蒲圻、崇阳、通城、嘉鱼和湖南临湘、江西九江、瑞昌、武宁、德安、星子等15个县党组织。鄂东南道委自1932年10月主动撤离龙港,转战于九宫山区,直至1935年改称湘鄂赣边区西北代表团。 | |
鄂东南电台、编讲所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1931年2月至1932年9月设立鄂东南电台、编讲所,是中共鄂东南特(道)委的通讯、宣传机构。负责对各根据地电讯联络,政治宣传,经常编写各种宣传教育资料,举办报告会,对群众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革命形势教育。鄂东南电台最初是由红十六军帮助建立起来的,1931年湘鄂赣省军区所属的红十六军转战鄂东南,最先在龙港镇上泉村柏树下建立电台,担负与省委和中央苏区联络。1932年龙港胸守后电台、编讲所随机关转移至九宫山区。 | |
少共鄂东南道委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建筑占地面积117平方米,保护面积200平方米。1931年12月,共青团湘鄂赣省委重新划定各级领导机构和工作范围,决定分解共青团鄂东南特委,成立共青团鄂东道委和蒲圻中心县委。其中,团鄂东道委管辖阳新、大冶、瑞昌、武宁、鄂城、咸宁、通山,1932年1月,成立共青团鄂东南道委机关驻龙港,书记先后由江德元、肖华担任,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出版《青年出路》《鄂东南列宁青年》,1932年6月成立团鄂东南道委时撤销。 | |
阳新县龙燕区苏维埃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建筑面积223.2平方米,保护面积500平方米。1929年10月成立龙燕区苏维埃政府,1930年5月阳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前隶属中共阳新县委,下辖朱湾、湾塘、小港、曹坪、柯家园、骆家梁、桂源、下容、中罗、李家湾、上曾及通山县燕厦、洋湖、尖山、芦田、车田、淡家祠、沙店、湖畔等36个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9月,阳新县调整行政区划,龙燕区撤销,划分为龙港、燕厦、杨林三区。龙燕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由刘南川、刘道富、肖绪文担任。 | |
鄂东南工农兵银行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鄂东南工农兵银行建筑占地面积 150.15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00平方米。于1929年成立于阳新县金龙区(现太子),原名鄂东农民银行,行长阮筱涛。银行的资金有5万余元(银元),黄金270两,元宝(每个50两)20余个,其它手镯、项圈等零碎银子4万余两,铜元1万多串。1930年鄂东南工农兵银行开始自制纸币模版,利用当地生产较为精制的纸张印制纸币,发行一百文至拾串文各种纸币,在苏区流通使用。1931年6月迁至龙港,并发行二万元纸币。 | |
鄂东南政治保卫局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鄂东南政治保卫局成立于1931年4月,隶属省保卫局,人员均由省局派遣,政治上接受特道委领导,业务归省局指挥。鄂东南苏区的二次肃反运动,均由政治局执行。由于当时执行中央极“左”路线,肃反运动扩大化。致使鄂东南根据地在抓“改组派”中,将许多同志错误认定为“改组派”而致杀害。解放后,随着改革开放拔乱反正工作进行,绝大多数当年被当成“改组派”错杀人员得到平反。 | |
鄂东南快乐园、游艺所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早在1929年3月,中共阳新县委在阳新太子庙组建成立了阳新县青年文艺宣传队。1930年5月改名鄂东新戏团。1931年春至1932年秋,中共鄂东南特(道)委为活跃苏区文化生活在这里开办鄂东南快乐园、游艺所,占地1000平米。所内有演出厅、歌舞厅、游戏厅、棋类厅、报刊厅等。为配合红军重大战役和苏区政治活动,自编、自演革命文艺节目,借以提高群众革命觉悟,振奋斗争精神。 | |
彭德怀在龙港旧居、劳动总社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1929年秋,李灿、何长工率领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设司令部于龙港。次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二、四纵队进抵龙港。彭德怀同志住宿在这里的中重上厅南房。 1932年2月至1932年9月,又在这里设立鄂东南劳动总社。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能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为维护该法的贯彻实施,各苏区相继成立劳动总社,承担苏区内《劳动法》执行情况。 | |
鄂东南总工会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1930年2月在阳新太子成立,1931年8月成立隶属湘鄂赣省赤色总工会的鄂东南总工会。下辖阳新、大冶、通山、鄂城、蒲圻、咸宁、崇阳和武宁、瑞昌等9个县总工会。委员长黄加高。1931年12月至1932年7月成立鄂东南赤色总工会。主任苏仿人。1932年7月鄂东南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龙港召开,选举成立了鄂东南赤色职工联合会。 | |
鄂东南中医院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1930年5月,创办了鄂东南中医院,设有诊断室、中药房、药材炮制室、病房等。在创办之初,医务人员仅2人,而且无任何设备。到1931年计有21名医务人员。1932年10龙港失守后,中医院随机关转移至九宫山区,后来医务人员分散到各红军战斗单位。 | |
鄂东南苏维埃政府遗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1931年9月设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南苏维埃办事处,1932年1月湘鄂赣省苏调整鄂东南区划时,成立湘鄂赣省鄂东办事处。主任曹玉阶。1932年6月,鄂东南苏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阳新龙港召开,正式成立鄂东南苏维埃政府,主席盛茂炯。下属政治保卫局、电台、编讲所、工会、反帝大同盟、经济委员会等四十八大机关和红三师等地方红军武装,先后管辖了阳新、大冶、鄂城、武宁、瑞昌等20个县300余平方公里,500万人口的广大红色区域,领导军民巩固、发展根据地。1932年9月,龙港失陷,鄂东南苏维埃迁至通山九宫山区。 | |
鄂东南红军招待所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红军街 | 1929年10月至1932年9月设立鄂东南红军招待所。起初隶属于红五军后方留守处,后转交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由于龙港为鄂东南革命的中心,管辖着湘鄂赣三省21个县的广大区域,南来北往的红军队伍、党政军干部经常在龙港活动。创办时条件简陋,只为红军服务,后来有铺位100余个,可同时接待近300人吃饭和近150人住宿。1932年,随着龙港的失守,红军招待所撤销。 | |
鄂东南彭杨学校旧址 | 阳新县龙港镇 | 地处龙港镇下街头公路西侧,占地5249平方米 。1930年5月,彭德怀同志率红五军进驻龙港时,为加强红军军事、政治和干部队伍建设,并为纪念在海陆丰起义中为革命献身的领导人彭拜、杨殷二位烈士,建议中共鄂东南特委创办。彭杨学校是一所培训军事干部学校。首任校长吴致民(1900—1935),1932年9月,彭杨学校改为随营学校而迁走。 | |
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 | 阳新县龙港镇新街61号 | 1930年5月,直属中共中央的中共鄂东特委在阳新太子庙成立。1931年2月,中共鄂东特委移驻龙港,书记吴致民,组织部长方步舟,宣传部长刘海山(石继民),秘书长程恒贞(刘溪山),农委书记曹玉阶,工委书记老江,妇委书记贾春英。委员罗冠国、左恺明、黄明、曹毓华、黄凤吉、黄家高、黄庭照、李燮如。隶属中共中央,管辖阳新、大冶、鄂城、通山、蕲水、蕲春、黄梅、广济和江西瑞昌、武宁等10县。 | |
中共鄂东南特委防空洞 | 为了防御国民党反动派对特委机关的空袭,确保机关人员正常办公安全,中共鄂东南特委于1931年春在这里挖了一个防空洞,可容纳百余人。西洞顶原有一棵十余米高古樟,挂大钟一口,作报警之用。1982年加固洞壁,砌砖石拱顶,建水泥地坪。1990年砌石坎加固外壁。 |
保护范围
鄂东南列宁学校旧址(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河东村)
保护范围:东面以龙港老街南北中轴线为参考点向东延伸至龙港河西岸,南面以红军招待所旧址南墙东西轴线为参考点向南延伸120米至龙洋路,西面以龙港老街南北中轴线为参考点向西水平延伸50米,北面以中共鄂东南道委旧址北墙东西轴线为参考点向北延伸200米至龙罗路。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面向外延伸至龙港河西岸,南面以向外延伸至龙洋路,西面向外延伸至106国道,北面向外延伸100米。
中共鄂东南特委旧址、鄂东南特委防空洞(阳新县龙港镇龙港新街,东经114°57′04″,北纬29°37′31″)
保护范围:东面以特委旧址东墙为界向外延伸150米至106国道;南面以特委旧址南墙为界向外延伸10米;西面以防空洞西、北壁为界向外延伸10米至龙港革命烈士陵园外沿;北面以特委旧址北墙为界向外延伸20米。
红军街
鄂东南彭杨学校旧址(阳新县龙港镇龙港大道201号,东经114°57′081″北纬29°37′434″)
保护范围:东北面以旧址建筑外墙为界向外延伸20米至106国道,东面以旧址建筑外墙为界向外延伸8米,东南面以旧址建筑外墙为界向外延伸8米,西南面以旧址建筑外墙为界向外延伸8米,西北面以旧址建筑外墙为界向外延伸8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北面与保护范围外延重合,东面向外延伸至106国道,东南面向外延伸48米至红军路路口,西南面向外延伸40米至彭杨巷,西北面向外延伸100米至与106国道相连的彭杨巷。
龙燕区第八乡苏维埃旧址(阳新县洋港镇胡桥村,东经115°02′30″,北纬29°34′56″)
保护范围:东北面自旧址前檐墙向外延伸12米,东南面自旧址山墙向外延伸5米,西南面自旧址后檐基础向外延伸3米,西北面自山墙向外延伸5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北面向外延伸3米(池塘外3米),东南面向外延伸15米,西南面向外延伸7米,西北面向外延伸5米。
所获荣誉
1975年,在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上修建起龙港革命烈士纪念馆;
1986年,王任重为龙港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
1995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3年,被黄石市委命名为黄石市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
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1年3月,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烈士纪念碑
红军街
红军街,又称龙港老街,亦称革命旧址一条街。坐落在龙港河畔,全长800余米,宽5米,清一色青石板路面,两旁全为青砖布瓦二层明清时期旧式铺店,一进数重。店铺前均砌有2级石台阶。店面为红漆门板和地板。街道蜿蜒曲折,市面古朴典雅,是江南古镇的缩影。在土地革命时期,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鄂东南特委、鄂东南政治保卫局、鄂东南总工会、鄂东南工农兵银行、鄂东南红军招待所、红五军司令部等17个党政军机关均设在这里,被称为“小莫斯科”。红军街及其附近共16处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不多见的保存较完整的革命旧址群。在这些革命旧址中,保留有当年的标语、壁画近百幅,被专家称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和“苏区文化艺术宝库”。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后,王任重同志题写了馆名,王平、程子华、傅秋涛、陈康、兰侨等领导同志多次前来视察,并题词、赠诗。
陈家大院
陈家大院位于龙港老街上,是阳新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两进两出”的大宅子,从墙上陈列的画,仍依稀可以找出当年的革命印迹。
烈士墓
龙港红军烈士墓林
在龙港境内,还有六处红军烈士墓群,安葬着3011位来自湖南、江西、广东、湖北等地的红军战士遗骨,其中有石碑墓46冢。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阳新县龙港镇的鹅塘堰红军烈士墓林。这里长眠着在土地革命时期不幸壮烈牺牲的3011位红军烈士。为纪念那些长眠的红军烈士,传承不朽的红军精神,2000年3月,阳新县人民政府决定动工兴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红军烈士墓林”。红军烈士墓林占地面积64亩,总投资660万元。已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墓林前门厅的主体建筑和墓林广场、台阶、墓碑等建设。
1976年,湖北省革命文物工作座谈会在龙港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和全国27个省市的专家代表一致称赞“龙港是一个天然革命历史博物馆”和“苏区文化艺术宝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