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丰银矿遗址 编辑
宝丰银矿遗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芹溪村境内。 宝丰银矿遗址开采于宋元年间(1086~1094年),是宋代中国最大的银矿之一,已有900多年的开采历史。
宝丰银矿遗址保存完整,遗存丰富,分布范围达60多平方公里。宝丰银矿遗址对研究古代矿业的勘探、开采技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演变以及闽东北山区县古村落的最初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价值。
2019年10月,宝丰银矿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宝丰银矿遗址
地理位置: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芹溪村境内
所处时代:宋至明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053-1-05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宝丰银矿遗址
宝瑞银场是周宁境内最早开采银矿的地区,被标入《福建省历史地图·宋福建路》。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宝瑞银场的白银开采由盛而衰,郭洋村矿脉渐稀而转移至芹溪村一带,宝瑞、宝丰银场也一起合并为宝丰银场。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矿脉绝”,市渐萧条。
1984年,发现宝丰银矿遗址。
宝丰银矿遗址洞口
古矿洞
宝丰银矿遗址矿洞主要位于龙岗头山的多条山涧向南麓汇集而成的芹溪两侧,止于芹溪村北侧,东北面的官司溪两侧,止于今底源水库。矿洞沿矿脉延伸,洞中洞道纵横交错,曲折迂回,矿道多窄而高,大小不一,宽处可容数十人,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行走,坑道多数较为平坦,也有的竖坑深不见底。古代矿工寻找矿脉主要是观察岩石表面的流纹斑岩脉,并根据矿脉走向进行开采。因山体表层有土壤及植被包裹,只有山涧因雨水的冲刷岩石裸露才便于观察。临近山涧溪流,可利用水流的冲力将挖掘矿石产生的大量石碴、废石冲向下游,确保洞口畅通。矿洞内部结构有横坑、竖洞及因开采矿山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工业遗迹。
宝丰银矿遗址
生活区遗迹
宝丰银矿遗址生活区遗迹主要位于矿洞周边地势略为平缓的地带,单体建筑面积多在10平方米左右,平面布局较为随意,有上下错落或并列砌筑。
宝丰公馆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版《宁德县志》记载:“宝丰公馆,在十七都,明永乐元年,督银课御史蒋公彦禄建。成化十二年,州判黄公晟重建。正德五年,课银诏免,公馆废。”宝丰公馆遗址位于芹溪村西侧,现为菜地,其墙基及西面护坡尚存。
宝丰银矿遗址留有残墙、灶台、石臼等物件,还遗留有大量利用水力带动用以粉碎矿石的石碓、石磨。
石盘
宝丰银矿遗址炼银轮形石磨
摩崖石刻和碑刻
宝丰银场遗址内,摩崖石刻发现2处,位于围城底村东侧古道边的岩壁上,因年代久远字迹不可识辨。当地人称之为藏银碑。石碑一通原立于芹溪村桥头通往楼坪村路口处,“文革”时期被村民分解成4块搬到村中用作井沿。碑高2.16米、宽0.9米、厚0.15米。碑首由右往左横刻“奉抚案两院禁示”,碑文竖刻阴文“坑场矿砂运者依律论谴隆庆五年柒月”。
宝丰银矿遗址
宝丰银矿遗址
宝丰银矿遗址古道与山涧纵横交结,具有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一是地理位置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宝丰古银矿遗址地处周宁、政和、屏南三县三大自然景区的中心位置,其西北侧为政和县洞宫山风景区,西南向为屏南县国家级鸳鸯溪自然保护区、周宁县后垅大峡谷——陈峭风景区,东向为世界地质公园——周宁九龙漈瀑布群。二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具有开发价值。宝丰古矿业遗址位于香炉山白垩纪火山盆地北西缘的南园组火山结构内,以强烈的中心式、裂缝式爆溢、爆发,形成广布于火山机构边缘的凝灰熔岩火山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
宝丰银矿遗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芹溪村境内。
芹溪村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周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宝丰银矿遗址,路程约29.1千米,用时约4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