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编辑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总占地面积约26860平方米,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包括古民居27座,保存较好的古大厝有20座。这些建筑皆为两进三开间、三进五开间建筑,正立面采用红砖、白石、红瓦、硬山式屋顶、燕尾脊。民居多前门为店,后门为仓,商住两用,兼具闽南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古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顶,屋脊高翘,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状,并可见形式多样的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等。在古民居外,各种制作精美的石制品随处可见,有柱、鼓、盆、花架等。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有:百万大厝、施布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药铺(建连府第)、万捷十三行、绣花楼、来铺当铺、建珍大厝等8栋古建筑,均由刘氏家族建于清朝中期,为刘氏海商经商、居住之所。泉港土坑古建筑群是同一家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功能建筑组合、集中规划建设的范例,成为土坑刘氏家族成功经营海洋贸易的历史见证,也成为这一时期泉州海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2019年10月7日,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所处时代:清朝
占地面积:约 2686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329-3-13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永乐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刘氏子孙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共建60多座古厝,形成南北两片四横五纵、错落排列、布局规整有序的海港街市格局的宏大民居建筑群。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现建筑大多为清代所建。百万大厝,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施布当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期修复。肇元进士第,建于清中期,后期修复。万捷十三行,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期修复。绣花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期修复。来铺当铺,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期修复。珍大厝,建于清中期,后期修复。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有:百万大厝、施布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药铺(建连府第)、万捷十三行、绣花楼、来铺当铺、建珍大厝等8栋古建筑,均由刘氏家族建于清朝中期,总占地面积约36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329平方米,为刘氏海商经商、居住之所。
百万大厝
百万大厝
百万大厝,又称旗杆厝,主人为刘端弘,家资殷富,族人称其为“刘百万”,曾拥有一支外洋贸易船队从事海上运输和贸易,厝因之得名。大厝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为约1115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主厝为三落五开间外带三护厝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建筑。据传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大厝前埋宽阔大气,内立有14对石旗杆夹,东护厝为单护厝,西护厝双重护厝,前后各有一角楼。
施布当铺
施布当铺
肇元进士第
肇元进士第
长春堂药铺
长春堂药铺
万捷十三行
万捷十三行
绣花楼
绣花楼
来铺当铺
来铺当铺
建珍大厝
建珍大厝
圣旨碑
雕刻
地理位置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路程约7千米,用时约19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