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中宪第 编辑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中宪第南安中宪第

南安中宪第,又称“九十九间”,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东路12号。南安石井郑运锦往台湾经商致富后,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开始兴建,历经祖孙三代完工。因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司马加五级诰封中宪大夫,故称“中宪第”。

南安中宪第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3986平方米,总体规模较为壮观。主体建筑由门厅、大厅、中厅、后厅和东西厢房组成。前有大塌、围墙,两侧建护厝,并建有演武厅、书院、花园等。内建大小用房112间,因非皇亲国戚建造房子不得超过百间,故佯称“九十九间”。南安中宪第的建造过程与台湾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研究闽南古建筑和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001年,南安中宪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南安中宪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南安中宪第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东路12号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13986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093-3-39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南安中宪第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开始兴建,历经祖孙三代完工。

2019年,石井镇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对中宪第的屋顶部分完成修葺。

建筑格局

编辑
南安中宪第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3986平方米,总体规模较为壮观。主体建筑由门厅、大厅、中厅、后厅和东西厢房组成。前有大塌、围墙,两侧建护厝,并建有演武厅、书院、花园等,内建大小用房112间。

南安中宪第南安中宪第

主要建筑

编辑

综述

南安中宪第沿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三进二落五开间。主体建筑与护厝、花园等附属建筑构成整体。

三进

一进前作“塌寿”,后作门厅,两翼下房各2间。大门后退半间,东西侧开边门,大门额上高悬木制金字“中宪第”匾。二进与三进中轴线为高大的厅堂,两翼大房各2间。每进各有一堵砖墙相隔,中间辟石门相通,进门石坦两侧筑榉头与上下落衔接并作通道。厅堂高7.2米,宽7.8米,深9.1米。穿斗式木构架,依进深立圆形杉木柱,下置台湾青石柱础,最高柱长(含柱础)7.2米,直径0.4米,由通梁贯穿各柱,柱直接承梁痹。屋面硬山式,铺筒瓦,燕尾形屋脊,沿山墙作规带。

外墙

外墙体为下石上砖砌筑,红砖封面,条石透窗,内墙厅房以木板格堵。门窗都用木作,以台湾楠木雕花并着漆。地面用0.5米见方的红砖铺设,临天井石吟为台湾白石,中间有石阶。

护厝

主体建筑的西面、北面各有护厝一列,东面有护厝二列,每列护厝有小门通门坦,另作8个边门与主体建筑相通。

其他建筑

护厝之东筑有书院、演武厅、梳妆楼,以及鱼池、曲桥、水榭。再往东的大花园里,垒假山三峰,挖月亮潭一泓,筑亭台与廊,沿曲径种植花草树木,设圆形或方形的石椅石桌以供休息。宅第外环筑围墙,花岗岩石墙裙,其上用红砖砌筑,开大门一个。

南安中宪第

历史文化

编辑

传说轶事

清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批郑家军留居宝岛垦荒耕田。据传,郑运锦富甲一方时,曾购置船只在台湾一厦门两地进行贸易,并在台湾彰化县开设“勃兴行”“勃兴港”。当时建造府第用的不少木石都是从台湾海运过来的,厅口台阶长7.9米、宽0.78米、厚0.33米的石条就是一个例证。另外大石柱、门框等均用台湾青白两色的花岗岩雕琢而成,房上顶梁等其他木结构建筑则采用了台湾名贵的杉木、楠木。据郑氏后裔介绍,郑运锦因倾力赈济台湾灾民看功,在府第落成时,台湾知府曾赠予“恩伦世宠”匾额,悬挂于大厅堂上。

文物价值

编辑

南安中宪第南安中宪第

南安中宪第的建造过程与台湾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研究闽南古建筑和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编辑
2001年,南安中宪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南安中宪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南安中宪第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东路12号。

南安中宪第

开放时间

8:00一17:30。

交通指引

南安市内乘坐105路、783路公交车,石井镇政府站下车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