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书院旧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求是书院旧址求是书院旧址

求是书院旧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原蒲场巷),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以普慈寺为院址,筹建新式学堂,定名为求是书院。求是书院旧址主殿为原普慈寺大殿,是晚清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求是书院创办时普慈寺大殿曾作为书院办公室,殿后有东西两斋,为学生教室和宿舍。殿宇规模宏大,为东城梵刹之冠。现为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求是书院旧址建筑内部梁架节点处采用替木、垂花柱、雀替等装饰性木构件,雕饰较为精美。求是书院旧址经历了浙江省近代新型高等教育的产生,是中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旧址之一,在中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9年10月,求是书院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求是书院旧址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原蒲场巷)

所处时代:1897~1914年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582-5-06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求是书院旧址主殿为原普慈寺大殿。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2~1162年);元至正年间(1341~1368),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至十七年(1889~1891),重建。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以普慈寺为院址,筹建新式学堂,定名为求是书院。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

民国三年(1914年),求是书院停办。民国九年(1920年),复校。

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三中山大学在求是书院旧址蒲场巷成立,并于次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大学迁至老和山下玉泉新校址。

建筑格局

编辑
求是书院旧址现存主殿与偏殿,均坐北朝南。求是书院创办时普慈寺大殿(主殿)曾作为书院办公室,殿后有东西两斋,为学生教室和宿舍。主殿是晚清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殿宇规模宏大,为东城梵刹之冠。现为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

主要建筑

编辑
主殿

求是书院旧址

主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为主体建筑附加抱厦屋形式,平面呈“凸”字形。正立面悬挂黑底金字匾,上为隶书“求是书院”。大殿为敞厅,明间设六扇格扇门与抱厦屋相连。通面阔22.15米,通进深18.14米。单檐歇山顶,七架抬梁式带前后三步廊。翼角起翘,有卷棚顶前檐廊,施石质方柱每开间内柱二攒斗拱、牛腿等。地面方砖漫铺。内部梁架节点处采用替木、垂花柱、雀替等装饰性木构件。外檐平身科明间四攒,次间三攒,梢间一攒。大殿用材讲究、雕饰精美。

偏殿

求是书院旧址求是书院旧址

偏殿平面呈矩形,五开间,屋顶为硬山顶。檐口部位饰牛腿、连机等木雕构件。

文物遗存

编辑

狮子戏球狮子戏球

求是书院旧址建筑雕饰狮子戏球等图案。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林启林启

求是书院创办者林启(1839~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放陕西学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他为官刚正不阿,因上疏反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营造颐和园,被外放衢州知府。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守杭近5年,勤于治理,政平人和,时人评价他“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于杭州任上,林启兴办了三所学校,即求是书院、蚕学馆、养正书塾。

历史价值

编辑
求是书院旧址经历了浙江省近代新型高等教育的产生,是中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旧址之一,在中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19年10月,求是书院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求是书院旧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原蒲场巷)。

求是书院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求是书院旧址,路程约6.6千米,用时约17分钟。

下一篇 浙江图书馆旧址

上一篇 仓前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