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目窑遗址群 编辑
天目窑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凌口、绍鲁和西天目乡境内,分布面积约6平方千米,属宋至元代古窑遗址。
天目窑遗址群发现于1982年,分布在天目溪上游南北向的东关溪北岸和丰陵溪南岸,以敖干水库为界,可分为东(绍鲁)、西(凌口)两个窑区,堆积层厚为0.5~2米,已探明有20多处龙窑窑床。天目窑主要生产青白瓷、黑釉瓷和青瓷,胎质坚硬、细腻,胎色有白色、灰色和灰白色。器型有碗、盆、盘、瓶、碟、盏、盅、杯、钵、罐、炉、盒、盂、灯、注、托、瓷饰品等几十种。装饰工艺有花口、白筋、凸棱、刻花、划花、印花、点彩等。装烧方法有迭烧和以碗、盘合覆作匣钵烧制。天目窑遗址群分布面积广,窑址数量多,产品多样,对揭示学术界“天目瓷”疑问,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3年5月,天目窑遗址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天目窑遗址群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凌口、绍鲁和西天目乡境内
所处时代:宋至元
占地面积:约 6 k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180-1-180
天目窑遗址群
2013年3月11日~17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安市文物馆组成联合调查队,对天目窑遗址群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考古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2020年、2021年挖掘现场
天目窑遗址群窑址分布图
敖干二号窑
敖干二号窑,位于敖干水库西北侧、面向水库的小型山谷内, 揭露龙窑1座(Y1)及部分窑包堆积(D1)。
Y1全景
Y1火膛与第一窑室
窑室,共分8室,每室平面近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由北向南逐间扩大,其中第六、七窑室大小相近。窑室之间建有以纵砖平铺或立砌而成的挡火墙,挡火墙下侧留有出烟孔。窑床表面均铺有灰黑色细沙,颗粒明显,有少量烧结块,且各窑室的铺层由窑头至窑尾逐渐加厚,其下为较坚硬的青黑色烧结层。每室东北角均有一段窑墙缺口,为窑门,有泥坯砖残迹,应采用泥坯砖封堵。
Y1排烟道
窑包堆积D1,为敖干2号窑的废弃瓷片堆积,位于整个窑址的东部,堆积依山势呈坡状分布,分上、下两层,包含大量废弃瓷片、窑具和窑砖。瓷器器类以碗、盏为主,各区域出土产品类型无甚差别;窑具主要为窑柱,发现少量泥条。由于敖干水库修建道路,堆积中部受扰动。
天目窑遗址群
天目窑遗址群采集到的器物标本有碗、盘、壶、罐、钵、瓶、炉、盏、碟、盅、杯、盒、灯、盂、注、托、瓷饰品等20余个品种。装烧方法为叠烧、用直腹碗与浅盘作匣钵装烧。釉色分黑、乌金、褐、酱褐、青、青白、紫色等,其中黑釉碗犹具特色,有被称之为“曜变天目碗”的“兔毫碗”、“鹧鸪斑天目碗”、“玳瑁天目碗”等。胎色有白、白灰、灰、深灰,装饰工艺有花口、白筋、凸棱、刻花、划花、印花、点彩、铁锈斑、开裂纹。落款有内底款、外底款两种。足有:矮圈足、高圈足、假圈足。底有:饼形底、卧底、玉璧底、平底。窑具有:支圈组合式、垫饼、泥条垫圈、筒形垫圈、鼓形垫具、圆形垫柱、锥形垫柱、束腰形垫柱、匣钵、轴顶碗。
敖干二号窑
敖干二号窑出土文物
敖干二号窑出土垫圈、窑柱
天目窑遗址群是一处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并作为外销物品生产基地与设施的民窑窑址,体现了瓷业生产商品化和规模化的特点。天目窑主要产品分为青白瓷、酱釉瓷及少量的黑釉瓷,其烧制工艺尤其是黑、酱釉瓷的制作代表了同时期民窑的较高水平,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瓷器之一。天目窑瓷器承载了径山、天目山地区佛教及其蕴含的宋元茶道文化传播功能,见证了中日之间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交流。
地理位置
天目窑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凌口、绍鲁和西天目乡境内。
天目窑遗址群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天目窑遗址群,路程约51.7千米,用时约5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