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山碑林 编辑
焦山碑林,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宝墨亭, 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蜚声江左,但屡遭毁坏。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环堵萧然。 1960年镇江市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征集四乡刻石,建立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1988年进行维修,2002年投资400万,对焦山碑林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工程。
焦山碑林,现占地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
中文名:焦山碑林
最早陈列:北宋庆历八年(1048)
藏品:焦山西麓的摩崖石刻等
最近扩建:2002年
现面积:7000多平方米
文保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碑林
摩崖石刻环集焦山西侧峭壁,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址即于此。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
二、藏品丰富,种类众多。焦山碑林的藏品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1、焦山西麓的摩崖石刻80方。
2、碑林园中的各个时期的碑刻近500方。
三、廊廊相连,庭院深深。碑林的建筑为具有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古建筑。
史料碑刻类以《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为最早,立于唐仪凤二年(677),碑高2.42米,宽0.87米。碑文楷书,计33行,每行75字。碑中叙述了魏降法师(595~677)的一生。碑阴中第8行有“守润州谯山戌主解建威”题名,“谯山戌”未见记载,为研究唐代润州(今镇江)军事设防提供了资料。
再如宋绍兴十二年 (1142) 重校立石的《禹迹图》,与西安碑林阜昌七年(1136)刻石的《禹迹图》内容基本相同。而焦山的《禹迹图》上刻有“元符三年(1100)正月依长安本刊”11字,说明现存的两方《禹迹图》同出于一个北宋时期的长安图本,这对探讨创制《禹迹图》的时间和作者等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书法艺术类以《瘗鹤铭》最为著称,署名“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无纪年及作者,自宋代即有东晋王羲之说,南朝陶弘景说,多数学者认为《瘗鹤铭》的书法代表了南朝楷书的风格,历来对其评价甚高,是探讨南朝书法的一件重要作品。
亭左廊壁上嵌康熙五十二年(1713)陈鹏年书“重立瘗鹤铭碑记” 1石,宽0.63米,长1.18米。亭右廊壁嵌康熙四年(1665)《重摩顾修远(宸)家藏瘗鹤铭跋》 2石,长各1.6米,宽各0.8米,记述了顾修远家藏摹拓本的流传情况。在东西边的长廊上还镶嵌康熙五十三年《林企忠重摩瘗鹤铭宋拓本石刻》4石,宽0.36米,长1.5~1.72米不等;清高宗据传世本临摹石刻1石,长2.12米,宽 0.9米。
摩岩石刻在镇江焦山西麓沿江一线,崖壁满刻南朝以后历代游人的诗文、题字、留名,现已查清的有200处。著名的有宋米芾的“仲宣、法芝、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观山樵书”。陆游的“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廿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等题刻。
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瘗鹤铭》为第一名碑,为中外历代文人所赞叹,享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的盛誉。苏东坡评价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明代王世祯说:“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字体结构,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制之笔,又有篆书的筋脉。在我国众多的碑刻中,镇江焦山《瘗鹤铭》和陕西汉中的《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南北两铭”的说法广为流传。《石门铭》 在汉中市石门东壁,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记载了梁秦二川刺史羊止重开汉褒斜道石门的故事。
在书法艺术类石刻中,除《瘗鹤铭》外,尚有宋黄庭坚书,米芾临王羲之兰亭序禊帖,明嘉靖四十年(1561)翻刻元赵孟頫画苏东坡像及《前赤壁赋》小楷等。
其他有:魏法师碑、乾隆御碑、兰亭集序、米芾临《兰亭序帖》、“椒山”横额与《三游焦山》七绝诗、宋代《禹迹图》石刻、澄鉴堂石刻、黄庭坚《蓄狸说》、秦碣石门刻石等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