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建筑遗址 编辑

江苏省南京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建筑遗址钟山建筑遗址

钟山建筑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发现于1999年,可能为六朝时期的一处大型坛类建筑遗存 。

钟山建筑遗址主要分为大小两坛及坛的附属建筑,布局按照附属建筑、一号坛、二号坛的次序,依次沿山体向上建设。钟山建筑遗址对研究六朝的文物制度、建筑风格,对研究中国早期郊坛礼仪制度,特别是汉唐之际郊坛礼仪建筑及礼仪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

2001年7月21日,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迹(钟山建筑遗址)被公布为200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6年5月25日,钟山建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钟山建筑遗址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

所处时代:南北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079-1-079

历史沿革

编辑
1999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考古人员在明孝陵陵域内作文物调查时,发现钟山建筑遗址,随即对一号坛进行考古发掘 。

2000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考古人员对钟山建筑遗址二号坛进行了考古发掘 。

遗址特点

编辑
钟山建筑遗址主要分为大小两坛及坛的附属建筑,布局按照附属建筑、一号坛、二号坛的次序,依次沿山体向上建设。一号坛和二号坛平面相距约10米,二号坛比一号坛高出23.2米,中轴线距一号坛西5米。附属建筑位于一号坛南面山坡上,顺坡而建,距一号坛南面最下一道坛墙约50米 。

文物遗存

编辑

一号坛

一号坛位于钟山最高峰山腰处向南延伸的一座山嘴的顶部,北依钟山主峰,坐北朝南,为主坛,总平面接近方形,坛体东、南、西3面从高向低分别建有5道石砌护墙,石墙之间填以细沙、细石片和纯净黄土形成坛层,坛表面有4个土堆覆斗形小台,还有1个民国时期修建的水泥碉堡,中间为南北走向的石阶道路 。

一号坛

二号坛

二号坛位于一号坛北面上部,地处钟山主峰南坡一突出于主山体的山嘴尖部,其东西两侧为峡谷所环抱,平面接近方形,北面依山,东、西、南三面以石块垒墙,内填大小石片及黄土,共有5层坛层 。

二号坛

附属建筑

附属建筑的东西两侧和南北两端都建有石砌护墙,其中东墙呈正南北方向,西墙北偏东5度,构成一个平面略呈长方形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南北长119米,北端(上部)宽41米,南端(下部)宽47米。中区遗存主要为石构台阶。部分平台、坎台旁还建有排水沟。为防止坍塌,平台和坎台之间距离不等地用石块砌造连接东西护墙的挡土墙。个别平台面上和坎下部还残存砖铺地面或砖墙遗迹 。

附属建筑附属建筑

学术研究

编辑
由于学术界对于钟山建筑遗址的祭坛性质存在争议,故暂定名为“钟山建筑遗址” 。

历史文化

编辑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设坛祭拜天地是在东汉。皇帝一年中正式祭拜有2次,冬至祭天,夏至祭地。钟山建筑遗址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处山嘴上。钟山历来被认为是南京地区的群山之首,有“钟山龙蟠”之谓,具有鲜明的风水地貌特征。从选址看,体现了六朝时期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即严格遵守天干、地支、八卦、五行、四象、阴阳规范等。坛总体呈方形,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坛处在12地支的“丑位”上,与当时地处“巳位”的天坛相呼应。当时,都城以皇宫为中心,其他重要建筑按规律分布在不同空间 。

文物价值

编辑
钟山建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郊祀礼仪文化遗存的空白,弥补了南京六朝都城考古工作的不足,对研究六朝的文物制度、建筑风格,对研究中国早期郊坛礼仪制度,特别是汉唐之际郊坛礼仪建筑及礼仪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

保护措施

编辑
2001年7月21日,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迹被公布为200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2006年5月25日,钟山建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钟山建筑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 。

钟山建筑遗址

交通路线

公交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观光3路公交车,在中山陵西站站下车前往。

驾车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距离钟山建筑遗址约16.4千米,驾车约6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