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歌台 编辑
弦歌台,又名厄台、绝粮祠,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西的南坛湖中,始建于明朝,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
弦歌台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台上建筑有山门、二门、正殿、弦歌书院,以及厢房74间,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 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绿琉璃瓦覆顶,檐下置单翘品字形砖雕斗拱,三个拱券门。正殿也叫大成殿,为方形石柱,上覆绿琉璃瓦。弦歌书院建筑群为四合院式,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两层藏书楼。
2019年10月7日,弦歌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弦歌台
地理位置: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西的南坛湖中
所处时代:明朝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 8-0365-3-168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
弦歌台美景
正殿
正殿也叫大成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都御史揆叙重修大殿七楹,改为方形石柱,上覆绿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贤像。该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檐下置斗拱,24根方形石柱承托殿檐,周匝回廊。
山门、二门
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绿琉璃瓦覆顶,檐下置单翘品字形砖雕斗拱,三个拱券门。山门为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增建,日“美富之门”。
弦歌书院
正殿后为弦歌书院,明代出于尊孔的需要,遂将互乡改名为洁己乡,侧门敞开的,而大门和西侧门都是紧闭的。二门三间,为穿堂式,硬山灰瓦顶。书院建筑群为四合院式,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两层藏书楼,用于收藏儒家经典。东西两侧各有讲堂三间。院内正中矗立着孔子的铜像,高3米。
圣人菜
圣人菜
弩台
弦歌台,又称厄台、绝粮祠,位于县城西南隅的南坛湖中,台上现存建筑有二门,正殿七间。正殿是主体建筑,飞檐斗拱,上盖绿色琉璃瓦。周有青石方柱二十四根。正门石柱上镌刻的对联是“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前门上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立的石匾,上书“弦歌台”三个大字。弦歌台,原名“弩台”,《元和志》说:“后汉陈王宠善射,尝于此教弩”所以得名。汉灵帝时,爆发了黄巾起义,革命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各郡县守兵望风而逃。惟独陈王刘宠占据陈城四面环水的地利,四面吊桥高悬,自带强弩手数千固守此台,义军久攻不下,终于扼住了黄巾军,所以又称“扼台”。到了唐开元年间,孔子庙迁到这里。明宪宗成代六年,知州倪诰重建孔庙并塑孔子和十贤像。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谭缵增拓正殿七间,门二座,题曰“绝粮祠”。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改名为“弦歌台”。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睢陈道徐即登增建大门,曰“美富之门”。清康熙二十一年(1628年),知州萧国弼重修殿内塑像,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都御史揆叙重修大殿七楹,改为方形石柱,上复绿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贤像。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又多次修葺,现存的建筑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的,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这座被历史文人墨客称之为陈州“八景”之一的弦歌台,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显得破旧。1955年底,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弦歌台得以整修,修缮了一进院落围墙和正门,重塑了孔子像,使弦歌台正门量现一派巍峨气势。殿内,一尊身高三米,面目慈祥,服饰飘逸的孔子像,端坐在一米五高的石雕像基上。《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子集注》《搜神记》等书都有关于孔子在陈绝粮的记载。孔子在陈三年,还做过陈国的官。
厄台碑
厄台碑
弦歌台
地址
弦歌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西的南坛湖中。
弦歌台
交通
乘坐淮阳公交1路可前往弦歌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