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双冢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阳双冢遗址淮阳双冢遗址

淮阳双冢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东南王店乡双冢村北侧,面积约52800平方米,是一处含有龙山、二里头、商文化的古代文化遗址,春秋时陈女厉妫、戴妫葬于此而得名“双冢”。

淮阳双冢遗址双冢一高20米,一高16米,系夯土筑成。冢下为范围较广的古文化遗址,平均文化层深度在5米左右。遗址内遗物丰富,冢东南有红烧土房基面。是一处人口稠密,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遗址。淮阳双冢遗址遗存为研究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古代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10月7日,淮阳双冢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淮阳双冢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东南王店乡双冢村北侧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

占地面积:约 528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083-1-083

历史沿革

编辑

淮阳双冢遗址淮阳双冢遗址

1972年,群众取土时发现了淮阳双冢遗址。

遗址特点

编辑

淮阳双冢遗址出土石器淮阳双冢遗址出土石器

淮阳双冢遗址双冢一高20米,一高16米,面积约5740平方米,系夯土筑成。遗址附近的地势比周围地面高约2~4米,土冢西面600米、东面80米,北面40米、南面60米的范围内为遗址区。冢下为范围较广的含有龙山、二里头、商文化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52800平方米,平均文化层深度在5米左右。遗址内遗物丰富,冢东南有红烧土房基面。是一处人口稠密,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遗址。因春秋时陈女厉妫、戴妫葬此而得名“双冢”

文物遗存

编辑

淮阳双冢遗址出土陶器淮阳双冢遗址出土陶器

淮阳双冢遗址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周,采集陶器质地有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夹蚌屑灰陶、泥质灰陶、磨光黑陶五种。器形有鼎、甗、深腹罐、圆腹罐、高领罐、折腹盆、刻槽盆、钵、圈足盘、鬶、瓮、缸等。纹饰以篮纹为主,次为方格纹、绳纹、弦纹等。经研究,认为是一处面积较大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

淮阳双冢遗址出土陶片淮阳双冢遗址出土陶片

淮阳双冢遗址还出土了陶纺轮、陶网坠、石铲、石锛等古代生产用具,并发现有大量的鹿角、蚌壳、猪、羊、狗、牛的骨骼。

淮阳双冢遗址调查发现黑褐色罐片,颈部饰附加堆纹,其上有刻划纹,另见器表有笔状擦痕的罐片,属岳石文化遗物。

历史文化

编辑
双冢名字由来

清顺治《陈州志》载:“城东南十二里,二冢相连,高六七丈,或以为春秋时陈女厉妫、戴妫适卫庄公,厉妫生孝伯,早死。戴妫生桓公,嬖人生州吁,庄公死,桓公立,州吁杀桓公而自立。二妫大归于陈,卒葬于此”

1991年版《淮阳县志·大事记》对此略有所载:“周桓王元年,陈桓公二十六年(前719年),卫国州吁弑卫桓公完,完母陈女戴妫与其姊厉妫归陈。”又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版《淮阳县志·古》载:淮阳“双家有二处,一处在城东南十二里,双冢村北,二冢相连,高六、七丈;一处在城西,高丈余。又云:春秋时陈女厉妫适卫庄公,生孝伯蚤死,其妹戴妫生桓公(完),嬖人生州吁。庄公卒,桓公(完)立,州吁弑桓公而自立,二妫归于陈,卒葬于此。”说明,卫州吁叛乱后,陈女厉妫、戴妫姊妹二人回归陈国,卒后葬于陈。二墓相连,故俗称“双冢”。然而,未明确哪处双冢为实。

研究价值

编辑

淮阳双冢遗址出土陶器淮阳双冢遗址出土陶器

淮阳双冢遗址遗存为研究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古代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1962年4月,淮阳双冢遗址被淮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7月,淮阳双冢遗址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6月,淮阳双冢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淮阳双冢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淮阳双冢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东南王店乡双冢村北侧。

淮阳区双冢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淮阳双冢遗址,路程约9.1千米,用时约1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