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里岗遗址 编辑
八里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东郊白庄村北湍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于1957年被发现。
八里岗遗址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9万平方米。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八里岗遗址是豫西南最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当时社会关系、组织结构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2001年6月25日,八里岗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八里岗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邓州市东郊白庄村北湍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066-1-066
面积:约 90000 m²
1991年至2010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为期20年的11次发掘,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基本研究清楚了八里岗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及文化序列。
八里岗遗址
综述
八里岗遗址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9万平方米。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
窖穴和灰坑
窖穴和灰坑分布密集,其间打破现象较多。大多数窖穴为圆形口小底大的袋形坑,较完整的尚深3米余,有的坑壁抹泥,有的穴底铺垫碎红烧土层以防潮,不少窑穴的堆土经浮选采集到炭化稻谷及其它炭化果实,还有若干窖穴废弃后用来葬人,或者整猪整狗出土。
房屋遗迹
房屋遗迹绝大多数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及庙底沟时期,多为分间长徘房,也有双套间和单间者。均呈东西分别的南北两排,间隔约20米,年代相应。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层层叠压,但始终不离本排的位置。两排房屋之间的地层堆积呈多层相迭的水平状,平整而较致密坚硬,包含遗物少而细碎,不见同期灰层或灰坑一类堆积,当是一处由人工不断平整铺垫的空场。表明这一聚落区虽在长期内房屋存在废弃与重建,但聚落布局经一次性规划后长期延续不变,是该聚落变迁过程中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两排房屋不乏保存不好而仅余墙基或垫土者,但也有很多遭火焚毁弃,其墙体和居住面均被烧烤成坚硬的红烧土,因而保存状况良好。有的残墙尚高达70厘米左右,室内器物也因不及搬走而遗留原址,所有长房的建筑方法基本一致。
墓葬
八里岗遗址
墓葬属仰韶文化半坡期,在房屋遗迹之下叠压着。墓葬排列大多紧密,叠压打破现象复杂,大约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役。晚段者以多人合葬竖穴土坑墓为主,有的留有二层台,每墓葬数人至十数人,甚至近百人不等,多数为二次葬,少见一次葬:早段者多为单人一次葬竖穴土坑墓,以东西走向、头向西者为多见。各墓随葬品不等,少者1~3件,多者20余件,以陶器为主,有的以鼎、罐、钵、器座为一套。在墓地范围内还有多座圆形祭坑。
八里岗遗址
2000年9月25日,八里岗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八里岗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八里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东郊白庄村北湍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
八里岗遗址
交通信息
乘坐邓州市内公共交通邓州12路至三家刘站下车,步行680米后可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