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墓及祠 编辑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墓及祠张仲景墓及祠

张仲景墓及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河畔,又称医圣祠,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所在地,现占地面积1203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物面积6669平方米。

张仲景墓及祠含各式房屋136间。墓祠古建筑群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计有大殿、东西偏殿、过殿、拜殿、仲景墓、春台亭、秋风阁、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仲圣堂、寿膳堂、山门、六角亭、医圣井、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东西碑廊、大门、汉阙等。

1988年1月,张仲景墓及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南阳医圣祠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仲景墓及祠

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

所处时代:东汉

占地面积:12030 m²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囯国务院

编号:3-0240-6-11

历史沿革

编辑

医圣祠医圣祠

据南阳县志记载:“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明洪武初年,有指挥名郭云者,镇南阳,奉明太祖命修宛城,将各祠墓庙中碑记尽仆,为修城之用,惟仲景墓,仅存其名,,而亦仆之,墓随没于耕牧。明末祝姓穿井墓侧,得石碣,题曰:“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迨清朝顺治乙未,有张三异者,为南阳知府,慕仲景之丰功伟绩,又兼与仲景同族,乃捐俸以集同志,建祠三楹于墓后,并求仲景当年手著活人等书,藏之庙,以活天下万世之人”。此为现有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医圣张仲景祠墓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36年)儒医沈津、越夔等人士倡首,修建三皇庙,唐藩王撰文立石(石碑残存)。

明《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灵应碑》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有圣祖庙,十大名医中塑有仲景先生像”。

医圣祠屡有増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医界周景福等,捐入祠地六顷七寸余亩,作为修葺祠宇及祭典费用。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由医界方道鳌、曹祯祥等三十七人,捐银二百四十一两三钱,始把祠地赎回。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医界张森律、张燊律等,又集资将祠宇重修,费银七百二十六两。

清道光九年(1829年),中医皇甫良、王德涟等,组成“医林会馆”,对医圣祠祠地进行整顿,并加以管理。

清咸丰以后,累年战火,管理无人,祠地再度被典,祠宇逐渐荒凉,建筑破坏不堪。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医林会馆”首事曹鸿恩、陆逢春等,又发起捐欵,赎地重修,医圣祠赖以保存,并增建亭台,规模更为庄严宏丽。

医圣张仲景故里石碑医圣张仲景故里石碑

据清末曹德宇编绘的医圣祠图志记载:整个祠宇包括正偏两院,正院建筑,有山门、中殿、正殿、两庑等,在殿塑有仲景坐像,及历代名医像,为供人膜拜之地。偏院建筑,则极为曲折,幽雅清丽,俨然洞府。由中院向西,过月门一道,“为梅花亭”及“医圣井”,井傍植三春古柳—株,径越两围,柳丝倒垂,绿阴蔽日;由井折向北,而为“荷花池”,白莲千茎,翠盖盈池,中建“湖心亭”,与“医圣桥”相接,而登“小蓬莱”,叠石为山,上筑“灵枢阁”。登临远眺:豫山矗其后,白河横其前,市廛耕牧,尽收眼底。由山下行,过“碑楼”,而达“桂花轩”,有古桂六株,婆娑成林,秋风送爽,芬芳满院。由“桂花轩”穿角门东向,为“素间亭”及“内经楼”,相传藏书极富,为医人聚会之地。院植古龙柏一株,灵霄花绕其上,觅花合药者,竟日不绝。此外建筑,尚有“春台亭”,“待月轩”,“仁术斋”,“广济馆”等,均极精雅,每年上已、重九两节,为香火大会,仕女云集,极一时之盛。

凊代以后,在消灭中医的政令下,医圣祠所有祠田全部被没收,祠院地基,也渐次被地霸侵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章太炎、谢利恒、张赞臣等文化界、中医界名家99位,发起重修南阳医圣祠的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阳市人民政府50年代对仲景祠曾两度修葺,成立张仲景纪念馆。

1981年,卫生部提议并拨付专款近百万元修复医圣祠,同时成立张仲景医史文献馆。

1984年12月,成立张仲景博物馆,与张仲景医史文献馆合署办公。

1988年,“张仲景墓及祠”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南阳市人民政府举办张仲景医药节,并延续至今。

2005年,医圣祠四合院古建筑主体修缮工程完成。

2008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南阳医圣祠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建筑布局

编辑
张仲景墓及祠位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坐北朝南,含各式房屋136间。墓祠古建筑群占地3200平方米。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巍峨壮观,正门上方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大门内10米许为张仲景墓,建筑计有大殿、东西偏殿、过殿、拜殿、仲景墓、春台亭、秋风阁、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仲圣堂、寿膳堂、山门、六角亭、医圣井、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东西碑廊、大门、汉阙等。绿树葱茏中,伫立的历代名医塑像,众多名家题写的碑刻、匾额、楹联,古朴的建筑群,共同构成了医圣祠独特的中医文化遗存和人文景观。

主要建筑

编辑

汉阙大门

医圣祠汉阙大门医圣祠汉阙大门

汉阙大门,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正门上方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更加显得庄严肃穆。朱漆大门上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

山门

山门山门

山门为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单檐歇山式顶,红墙黄瓦。

拜殿

拜殿及墓拜殿及墓

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

仲景墓

墓碑墓碑

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

东西长廊

东西长廊,分别镶嵌着《张仲景组画》《历代名医评赞》《历代名医画像》石刻200余方。西长廊里镌刻着自伏羲以来至明清历代名医117幅石刻画像,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他们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显著地位。

东西长廊东西长廊

大殿及东西偏殿

后院大殿

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

照壁

照壁照壁

照壁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两侧是著名学者任应秋教授题写的对联: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阴阳有三”,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三阴三阳,“辨病还需辨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须依照辨证论治的学说,找出病的根本原因。“医相无二”是说,医生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则治国;“活国在于活人”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照壁的背面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后映,浑然一体。

张仲景铜像

医圣张仲景铜像医圣张仲景铜像

高大的医圣张仲景铜像,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

六角碑亭

六角碑亭六角碑亭

碑亭里矗立六块石碑,有毛泽东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有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有周恩来的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为医圣祠撰写的碑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谭震林为医圣祠的题词。

题字碑群

<p>李先念题字

李先念题字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碑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碑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 (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文化活动

2021年5月12日,正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调研医圣祠 习近平主席调研医圣祠

文物保护

编辑
1988年1月,张仲景墓及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医圣张仲景祭祀”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牌

旅游信息

编辑

地址

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

医圣祠

交通

从南阳火车站出发,经新华东路、仲景大道、医圣祠路到达。

下一篇 内乡县衙

上一篇 张衡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