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仲景墓及祠 编辑
张仲景墓及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又称医圣祠,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所在地,现占地面积1203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物面积6669平方米。
张仲景墓及祠含各式房屋136间。墓祠古建筑群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计有大殿、东西偏殿、过殿、拜殿、仲景墓、春台亭、秋风阁、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仲圣堂、寿膳堂、山门、六角亭、医圣井、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东西碑廊、大门、汉阙等。
1988年1月,张仲景墓及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南阳医圣祠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文名:张仲景墓及祠
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
所处时代:东汉
占地面积:12030 m²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囯国务院
编号:3-0240-6-11
医圣祠
《医圣张仲景祠墓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36年)儒医沈津、越夔等人士倡首,修建三皇庙,唐藩王撰文立石(石碑残存)。
明《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灵应碑》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有圣祖庙,十大名医中塑有仲景先生像”。
医圣祠屡有増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医界周景福等,捐入祠地六顷七寸余亩,作为修葺祠宇及祭典费用。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由医界方道鳌、曹祯祥等三十七人,捐银二百四十一两三钱,始把祠地赎回。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医界张森律、张燊律等,又集资将祠宇重修,费银七百二十六两。
清道光九年(1829年),中医皇甫良、王德涟等,组成“医林会馆”,对医圣祠祠地进行整顿,并加以管理。
清咸丰以后,累年战火,管理无人,祠地再度被典,祠宇逐渐荒凉,建筑破坏不堪。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医林会馆”首事曹鸿恩、陆逢春等,又发起捐欵,赎地重修,医圣祠赖以保存,并增建亭台,规模更为庄严宏丽。
医圣张仲景故里石碑
凊代以后,在消灭中医的政令下,医圣祠所有祠田全部被没收,祠院地基,也渐次被地霸侵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章太炎、谢利恒、张赞臣等文化界、中医界名家99位,发起重修南阳医圣祠的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阳市人民政府50年代对仲景祠曾两度修葺,成立张仲景纪念馆。
1981年,卫生部提议并拨付专款近百万元修复医圣祠,同时成立张仲景医史文献馆。
1984年12月,成立张仲景博物馆,与张仲景医史文献馆合署办公。
1988年,“张仲景墓及祠”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南阳市人民政府举办张仲景医药节,并延续至今。
2005年,医圣祠四合院古建筑主体修缮工程完成。
2008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南阳医圣祠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汉阙大门
医圣祠汉阙大门
山门
山门
拜殿
拜殿及墓
仲景墓
墓碑
东西长廊
东西长廊,分别镶嵌着《张仲景组画》《历代名医评赞》《历代名医画像》石刻200余方。西长廊里镌刻着自伏羲以来至明清历代名医117幅石刻画像,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他们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显著地位。
东西长廊
大殿及东西偏殿
后院大殿
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
照壁
照壁
张仲景铜像
医圣张仲景铜像
六角碑亭
六角碑亭
题字碑群
李先念题字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碑
相关人物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 (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文化活动
2021年5月12日,正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调研医圣祠
2007年,“医圣张仲景祭祀”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牌
地址
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
医圣祠
交通
从南阳火车站出发,经新华东路、仲景大道、医圣祠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