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台遗址 编辑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东石槽赵村遗址

郝家台遗址郝家台遗址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石槽赵村东北的台地上,遗址平面为椭圆形台地,高出附近地面2~3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京广铁路在遗址西南部由北向南穿过,大沙河位于遗址南1.5公里处,由西向东奔流而去。郝家台遗址历史上多有变迁,当地群众俗称其为“郝家台”,又因当地流传有王葬撵刘秀的传说,称当年王葬撵刘秀时,刘秀在此磕鞋倒土而成台,故又称“磕脚台”。

郝家台遗址经考古发掘,共清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房基14座,灰坑310多座,墓葬90余座,夯土城址1座等,文化层堆积丰富,共分9层:龙山文化分5期,二里头文化分3期和商周战国文化层。

1986年,郝家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郝家台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郝家台遗址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漯河市郾城区石槽赵村东北的台地上

编号:6-130-1-13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1986年5月,漯河刚刚区划调整,因准备修建漯河至孟庙段京广铁路第三条线,在漯河市区北侧调查发现了郝家台龙山文化遗址。

郝家台相关图郝家台遗址

1986年6月至1987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漯河市文化局、郾城县文化局及当地驻军的积极配合下,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213平方米,发掘出丰富的龙山文化中晚期遗迹和遗物,龙山文化层之上还有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这次发掘奠定了河南龙山文化郝家台类型的代表性文化遗存。

遗址特点

编辑
郝家台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沙河、汝河,颍河流域,其分布范围西北至满山南麓,南到驻马店,东到沈丘乳香台,西至汝州煤山的广大区域,多分布在沙、汝、颍水流城冲积平原的台地上,有的称台,有的称岗。遗址面积有大有小,小者几千平方米,大者三至五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三至五米不等。从地层叠压关系看,文化层中以龙山文化的堆积最厚,东部的平粮台,段寨遗址下部有大汶口文化晚期文化层,大部分遗址(平粮台,郝家台,王城岗,煤山)的龙山文化层又被二里头文化层所叠压。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郝家台遗址出土文物丰富,生产工具石器有斧、铲、锛、镰、链、刀等,骨器有凿。镞,鱼钩,针等,蚌器有刀、镰等。

陶器

陶器陶器

 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有少量蛋壳黑陶和红陶。

纹饰

纹饰以篮纹为主,其次是绳纹、方格纹。

器纹

器纹以矮足鼎、深腹罐、瓶、觚形器为特色,此外还有甗、甑、盆、体、圈足盘、刻槽盆、豆、等。陶色、纹饰、器形也因其时代早晚而变化。

房基

郝家台文物遗迹显示,当时的房基盛行长方形排房,普遍使用土坯,平地起建或建于高台上,亦有少数圆形房。

城址

城址城址

遗迹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中期城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3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宽5米,高0.8米。东城墙中部有一个宽8.8米的缺口。东城墙、北城墙和四个城角保存尚好,南墙和西墙分别被破坏,城内发现为数不少的房基、窖穴、瓮棺葬等。 该城址据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为4606±121年,相当于龙山文化中晚期。

墓葬

墓葬发掘较多,成人为长方竖穴土坑墓,无葬具,也多无随葬品,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少量的屈肢葬。幼儿为瓮棺,以鼎、罐为葬具,用盆和碗扣合。

文物价值

编辑

郝家台遗址郝家台遗址

郝家台遗址是河南龙山文化六个代表类型之一 ,它反映了4000~5000年嵩山以东黄淮流域的历史文化发展面貌,整个类型延续有五六百年。城堡的出现表明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也说明至少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序幕已经揭开,新的文明时代已经来临。郝家台遗址还是中华文明探工程预研究的重要项目和研究课题之一。

保护措施

编辑
1986年,郝家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郝家台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石槽赵村东北的台地上。

石槽赵村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郝家台遗址: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出发,路程大约122.8公里,约需1小时39分钟。

下一篇 许慎墓

上一篇 受禅碑与受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