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銮碑 编辑
回銮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御井街城关镇西完小西侧,始建于北宋,该碑毁于明代。
回銮碑系青黑色石质,无碑首,长方形。现仅存上部一段,整修后高2.9米、宽100米、厚0.3米。全碑60字,现仅存上部31字,为行书阴刻,字大如掌。碑文为《契丹出境》诗,传为宋真宗所赋,由宰相寇准亲书。
2019年10月7日,回銮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回銮碑
地理位置: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御井街城关镇西完小西侧
所处时代:北宋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天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497-4-020
回銮碑景观
回銮碑景观
回銮碑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和肖太后以统军使兰陵郡王肖挞览、奚六部大王肖观音努为先锋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一直攻到濒临黄河北岸的澶州(濮阳)北城(澶州两城分别在黄河的南北岸),从正面直接威胁宋都开封,北宋君臣大为震惊,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与参知政事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斗争相当激烈。寇准坚决要求宋真宗亲临前线督师抗辽,宋真宗勉强赞同亲征。“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观军势”。准固请日:“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在寇准等人的催促下,真宗“遂渡河”登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里”,当辽军数千骑逼近城下时,宋军迎击,斩获大半。肖挞览被宋军射死澶州城下。辽统治者请盟,宋真宗许之,十二月,宋辽双方达成协议,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议和后,辽军撤走。此盟约史称“澶渊之盟”。真宗班师回朝时赋《契丹出境》诗一首,传说寇准将此书丹并立石于真宗驻跸时用水的井(后人称该井为御井)旁,称《契丹出境碑》,也叫《回銮碑》。
1978年,濮阳县人民政府重加复制,并建碑亭,以兹保护。
1991年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濮阳视察工作,特地参观了古戚城、回銮碑和“中华第一龙”等文物古迹。指出:“濮阳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好好地把历史遗迹保护起来,多做宣传工作,发展旅游事业。”根据这一指示,濮阳市和濮阳县党政领导将“回銮碑”辟为旅游景点,周建围墙,又建大门,内植松柏花草,西筑寇准祠堂,恢复“御井甘泉”旧貌。
回銮碑
地址
回銮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御井街城关镇西完小西侧。
回銮碑
交通
自驾前往回銮碑:从濮阳站出发,大约6.5公里,约需1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
上一篇 史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