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兀公碑 编辑
唐兀公碑,全称为“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是元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唐兀公碑为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立石,是当时的国子上舍生唐兀崇喜为其迁行始祖唐兀公(唐兀台)立的功德碑,由唐兀崇喜的恩师,元朝集贤大学士、礼部尚书潘迪撰文并书丹。上刻“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记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墓区主体为唐兀公碑。碑通高3.22米。唐兀公碑面朝河而立,有重建的碑亭。碑亭后面是六座用砖砌成墓体的坟丘,基本呈一条直线东西排布。每座墓前原都有墓碑,不存碑身,只有碑座。唐兀公碑是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曾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消亡过程的重要研究资料,是证明杨什八郎等村杨氏为党项族后裔的重要物证。
2006年5月,唐兀公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唐兀公碑
地理位置: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
所处时代:元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843-4-03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世纪40年代末,族人杨普砸毁了茔地里的全部石像生,把这些石雕烧成石灰卖掉。
“文革”之前,唐兀公碑被沉埋。
1983年,重新竖立于原处,并建了碑亭。
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
碑身
唐兀公碑碑身高1.77米,近正方形立柱,边长0.68米。四周雕刻基本一样。正面上部左右两侧浮雕8厘米宽的柱头,柱间普柏坊(额枋)高66厘米,中间线刻卷云纹图案。柱两侧为雀替,南面和北面雀替为线雕牡丹图案,东面雀替为线刻球纹格眼图案。西面线刻似为波浪纹,还刻有葵花盘。柱上托阑额(平板枋)厚35厘米,线刻窃曲纹图案,阑额上浮雕柱头铺作二垛、补间铺作垛,皆一斗二升交蚂蚱头。大斗高9.5厘米,口宽11厘米,小斗高5.5厘米,口宽6厘米,材宽6厘米,高约6米,契高3.5厘米。拱眼壁都线刻有变形菊花图案,而北面花卉又似插在瓶内,画面露出瓶嘴。斗拱上托挑檐檩,向上承托顶构架。四面的普柏坊(立枋)厚3厘米:上面的刻画两柱间部分也基本相似,柱外部分有差异。
碑跌
唐兀公碑碑趺为正方形,高0.44米,边长1.1米。四面刻画一样。上部厚0.12米,呈圆形,直径0.96米,浮雕覆莲图案,共十六角宝装莲瓣,每个莲瓣上刻三幅云。
碑文
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碑文用魏体书丹。考证是党项族姓氏。该氏族世居于宁夏路贺兰山,元朝初年,唐兀公随皇嗣昆仲南下,收金破宋,在野战中功勋卓著。唐兀公清正廉洁、为人耿直忠厚,对家人要求甚严。“不求家道富、只求子孙贤”。后来带着军籍在什八郎隐居与民同耕,兴利除害。又办义学“崇义书院”,免收学费,培养学生,做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益于人民团结的事情。
墓冢
墓冢
元朝初期,唐兀公随皇嗣南征,后带军籍做地方官。他为官清正,兴利除害,深受人民爱戴。退隐后兴利除弊,甚博众望。为濮阳柳屯、鲁河二乡杨十八郎,西杨、南杨三村杨姓先祖。唐兀台世居西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西夏末年归附蒙古,从军征战多年,后其子闾马定居濮阳,易姓杨氏,至今已传二十八世。杨氏子孙虽然聚族而居,但因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其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已与汉族一致,申报的民族均是汉族,但私下自称为蒙古族。“唐兀”为元代蒙古姓氏简称,该氏族世居宁夏贺兰。1985年,任崇岳、穆朝庆根据河南省濮阳市城东柳屯乡杨十八郎村发现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所提供的线索,前往濮阳考察党项后裔,以他们查访到的杨氏族谱及记载杨氏事迹的《述善集》等资料与碑铭相印证,得知现今居住在濮阳市柳屯乡十馀个自然村里的3500多位杨姓居民均为党项遗裔。
遗址碑
地理位置
唐兀公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
唐兀公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唐兀公碑,路程约21千米,用时约3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上一篇 戚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