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金城遗址 编辑
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2006年夏季至2008年1月,山东大学考古队对西金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连续工作两个年度四次发掘和钻探。共开10×10米探方50个,连同三条解剖探沟共计发掘面积约520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成果,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一座,基本搞清了城址周围的古地貌和经济生产区划,并首次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小麦遗存。西金城遗址以外的东南部,出土龙山文化完整或可复原陶器以及典型标本数百件,主要有陶罐、豆、壶、鬶、斝、觚、盆、双腹盆、刻槽盆、单耳杯和鼎等,整体文化面貌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的中晚期。出土龙山时期各类石器200余件,主要为刀、镰、铲,另有少量斧、镞、砺石和石芯等。西金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5日,西金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西金城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287-1-287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等对西金城遗址进行了复查并发表相关资料。
西金城遗址
西金城遗址位置图
地层堆积
西金城遗址文化层厚2米左右,多数探方和3条探沟可分为五层堆积(第4、5层可再分亚层)且每层的时代和厚度基本一致。
第1层:现代耕土层灰色结构较松软。厚13~24厘米。包含物有陶片、铁块、瓷片等。
第2层:近代耕土层浅黄褐色结构较疏松,硬度适中。厚12~35厘米、深16~28厘米。包含物有陶瓷片等。此层下开口较多唐宋时期灰坑、灰沟和少量房址。
第3层:唐宋时期堆积浅灰褐色结构密实,较硬。厚14~16厘米、深45~58厘米,包含物有陶瓷片、石块、砖瓦块等。瓷器主要有碗、碟,陶器有瓮、罐、盆等。此层下开口少量战国至汉代灰坑。
第4层:战国至汉代堆积。为黄色或棕红色的河流沉积物,黏性较大。厚约50厘米,最深近200厘米,一般填于更早时期的沟类遗迹中,可分为2~4亚层。部分亚层下开口少量战国至汉代和龙山时期灰坑。
第4A层为黄褐色粘,土质较软,结构紧密,较纯净。厚15~101厘米,出有少量陶片和砖块等。
第5层:龙山文化堆积,可分为3个亚层。以灰色细沙为主。厚23~80厘米、深100~200厘米。部分亚层下开口少量龙山时期灰坑。
第5A层:灰褐色土结构细密较软,厚20~24厘米、深102~105厘米,出有少量陶片和石器等,陶器有罐、瓮、器盖、盆、钵等,石器有刀、铲等,多残断。
第5B层:深灰色土结构细密较软。厚15~21厘米、深124~140厘米,出土较多陶片、石器、兽骨、田螺壳和细沙砾等,陶器有罐瓮、盆等。石器有刀、铲、镰等。
第5C层:浅灰色土较软,结构细密厚20~46厘米、深140~202厘米。出土较多陶片、石器、兽骨、田螺壳等,陶器有罐、瓮、盆、器盖等,石器有刀、铲、镰、斧等。另于该亚层中部或底部发现数层经流水作用形成的陶片薄层,呈斜向或水平堆积,厚约5~15厘米,陶片较细碎,有的已被磨圆。
第5C层下为生土。
遗迹
灰坑和出土文物
灰坑和出土陶器
西金城遗址出土文物
地理位置
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
西金城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西金城村,路程约12千米,用时约2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