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 编辑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宋庄村东,是东周、汉朝时期的古遗址。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发现东周至宋元时期墓葬104座。其中东周时期墓葬60余座,平面呈甲字形,带墓道的墓葬7座,形制较大,其中5座墓葬呈一字形排列;3×3米以上的土坑竖穴墓有16座,余皆为2×3米以下的土坑竖穴墓。2009~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宋庄东周贵族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共发掘墓葬10座,9座为春秋战国时期,1座为汉代。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出土的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出土的“殉人”,在全国属罕见,为进一步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饮食结构、健康状况,为研究人类史、健康史、遗传史等提供了宝贵材料;对研究周代历史和当时的葬俗、葬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宋庄东周贵族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宋庄东周贵族墓地
地理位置: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宋庄村东
所处时代:东周、汉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06-2-09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岗乡宋庄村东、方寨村南,淇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西距卫国故城约10千米。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共发掘墓葬10座,9座为春秋战国时期,1座为汉代。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发现东周至宋元时期墓葬104座。其中东周时期墓葬60余座,平面呈甲字形,带墓道的墓葬7座,形制较大,其中5座墓葬呈一字形排列;3×3米以上的土坑竖穴墓有16座,余皆为2×3米以下的土坑竖穴墓。
东周时期墓葬
墓室
东周时期墓葬有甲字形和土坑竖穴墓两种,均为东西方向,没有封土,距地表0.7米,深6~9米。甲字形墓葬,发掘6座,其中M4、M3、M1、M5依次由北向南呈一字排列,墓与墓之间间隔30~50米。M1的墓道东部距淇河岸边80余米;M8、M9位于该排墓葬西部,相距100~130米。M8位于M5西部与其北的M9相距130米。
M5
土坑竖穴墓,分布较散,无规律,发掘M6、M7、M10三座。依据墓葬尺寸的大小可分为两种。一是墓室在3.5~5米见方的墓葬,平面近方形,填土为五花土,分层明显,局部经过夯打,墓壁近直,较规整,墓室结构和甲字形墓基本一致,有熟土二层台、边箱、棺椁、殉人、腰坑,M6、M10已经发掘;二是3米以下墓葬,仅发掘M7,长方形,东西方向,3×2米,土坑竖穴,墓壁近直,有熟土二层台,台上随葬陶器及牺牲,葬具为木质单棺单椁,墓主骨骼保存较差,头向西,平底。
玉虎
编钟
编钟
殉人
肩肘关节的侵蚀
考古学者通过对殉人的骨骼鉴定,推断殉人以女性为主,男性较少;年龄最大者45~50岁,最小者8岁左右,绝大部分为青少年。九号墓中2号殉人是一名45到50岁的女性,在这批殉人中最年长,仰身直肢葬式,头西脚东。2号殉人的门齿和犬齿上有线性横沟,是牙釉质发育不良,这暗示她在幼年时期,身体长期营养不良。殉人的颅骨外壁有轻度多孔性骨肥厚,这说明殉人因缺乏营养或维生素导致了贫血。殉人的肩、肘、手腕、髋、膝、脚踝等多处关节面的骨质存在对称性侵蚀,而健康的骨关节表面是光滑、致密的骨皮质,因此初步判断她生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考古工作者把肱骨、股骨、胫骨、距骨和跟骨进行了一次X线检查。关节附近的骨骼内部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肱骨头、股骨头的变形,也说明这位殉人生前日常活动受限,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已经残疾。
铜匜
铜匜
地理位置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宋庄村东。
东宋庄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宋庄东周贵族墓地,路程约8.4千米,用时约1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