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梦山摩崖 编辑
云梦山摩崖,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云梦山上,是宋朝至民国时期的文物遗存。
云梦山摩崖主要分布在云梦盆地的崖壁、水帘洞口、孙膑洞两侧、毛遂洞、舍身台、土圣庙、小峰门、五里井方圆约5千米内。有元、明、清历代的摩崖题记和摩崖碑刻大小共计220品,碑刻33块,另有孙膑洞、毛遂洞、道教石塔、玉帝庙石牌坊、倒坐观音、将军庙、五里井石窟等。云梦山摩崖较为集中。水帘洞口保留了元代以来摩崖碑刻29方,有元代大文学家王恽撰写的《重修道院记》摩崖碑、明代御史孙征兰的狂草碑和通判窦文的行草碑。孙膑洞石柱上线刻和浅浮雕“孙膑下山”“孙膑、毛遂下棋”和“铡赵王”“下燕京”“敬德战秦琼”“秦琼发配”等戏剧人物图案。云梦山摩崖是了解当时社会和研究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
2006年5月,云梦山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云梦山摩崖
地理位置: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南云梦山上
所处时代:宋朝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840-4-03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道教石塔。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水帘洞口上方镌刻摩崖题记“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
2022年左右,淇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云梦山摩进行了维护。
水帘洞口
水帘洞口保留了元代以来摩崖碑刻29方,有元代大文学家王恽撰写的《重修道院记》摩崖碑、明代御史孙征兰的狂草碑和通判窦文的行草碑。水帘洞口上方镌刻龙门通判窦文的摩崖题记“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书体是魏碑,字大醒目,证实鬼谷子曾隐居于云梦山办学。窦文撰写的《诣水帘洞有感》碑,立于水帘洞口,碑文为七绝一首:“天开玄窍授名贤,地涌灵泉在里边。万古水甘帘不卷,有谁读易绝韦编。”字体为行草,诗文概括了当年鬼谷子办学的情况。水帘洞口右壁刻有明代御史孙征兰题写的《仙洞偶笔》两首诗。一首为:“盘古谁施开混针,斜穿山腹作仙心。我来洞代仙开口,心似山空古在今。”另首为:“洞为仙人万古留,泉滃仙髓带云流。乘云愿酒泉为雨,飞润闫浮四百州。”诗文把佛教、道教两种思维观点融合在一起,来陈述自己的心志,同时赞美水帘洞。这方题记用狂草书写。
孙膑洞
孙膑、毛遂下棋
孙膑洞又称洗尘洞,清代所建,在水帘洞北侧约20米处,坐西面东,依山建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前墙由青石砌建,门窗均为石雕,屋顶用一整块青石铺盖,雕刻斗拱、圆形瓦当、瓦垄。洞中有两排方形石柱。石柱上线刻和浅浮雕“孙膑下山”“孙膑、毛遂下棋”和“铡赵王”“下燕京”“敬德战秦琼”“秦琼发配”等戏剧人物图案。其中41幅戏曲人物图已载入《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大辞典》。这些图案对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和清代绘画艺术有着较高的价值。
舍身台
舍身台摩崖题记,高6.9米、宽3.77米,面积约26平方米,是河南省已发现最大的摩崖题记。
道教石塔
道教石塔,位于云梦山盆地北山庞涓洞下方。塔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5米,尖顶,中间有层密檐,通高4.22米,塔南面下部中间嵌块碑铭。道教石塔为研究道教在云梦山的活动史和中国道教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五里井石窟
五里井石窟
《重修道院记》摩崖碑
战国军庠
相关人物
鬼谷子,名王蝉,道号鬼谷,战国时期楚国人。鬼谷子被称为“旷世奇人”,多少年来,留下了许多神奇传说。相传,鬼谷子的母亲是天上的彩霞星,托生在朝歌(今淇县城)南王家庄王员外家中,取名霞瑞。因食谷而怀孕,被逐在云梦山中生子,取名鬼谷。又相传,当年鬼谷子投奔太宝山华元真人门下学艺,真人授予他一部“天书”。这部书见日则无字,在月光、灯光下方显出缕缕金文,称为“无字天书”,此书十三篇,包罗万象,三韬六略、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辰象纬、服食引导,无所不有。鬼谷子得此“天书”手不释卷,夜夜攻读,终成为“奇才”。他大智大勇,助弱济贫,抑恶扬善,造福民间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
地理位置
云梦山摩崖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南云梦山上。
云梦山风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云梦山摩崖,路程约13.2千米,用时约21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