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山陕会馆 编辑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九都东路,馆址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
洛阳山陕会馆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前密后疏,建筑错落有致,由仪门、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拜殿、正殿等建筑组成。作为豫西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筑群之一,洛阳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与建筑形式、结构,都有其独到之处,该会馆为研究清代洛阳的历史地理、水陆交通、经贸往来、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986年11月,洛阳山陕会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洛阳山陕会馆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申遗项目遗产点。
中文名:洛阳山陕会馆
地理位置:河南洛阳老城区九都东路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651-3-354
所处时代:清代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嘉庆年间,会馆因风雨剥蚀,多处倾塌,秦晋商人惧其湮废,遂重葺新之,耗资“二万五千有奇”。
道光年间,集资一千两白银重建正殿。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山陕会馆成为市七中的教室。
1996年,洛阳山陕会馆收归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管理。
2004年8月至11月,中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联合组织的中意合作古建学习班来到洛阳,将山陕会馆作为实习基地,对照壁、山门、舞楼及厢房进行了全面的维修。
2019年,洛阳山陕会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申遗项目遗产点。
结构
洛阳山陕会馆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前密后疏,建筑错落有致,由仪门、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拜殿、正殿等建筑组成。会馆没有正开的大门,只有东、西两座仪门。琉璃照壁位于两座仪门之间,呈“凸”字形,高7.6米、宽13.2米,自下而上由青石座、壁身、绿色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山门与琉璃照壁呼应,面阔三间。山门后为面阔五间的舞楼,其上的木雕装饰和彩绘图案较为精美和丰富。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式高台建筑,殿前筑有月台。正殿是会馆最后一重殿,为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琉璃覆瓦。
特点
洛阳山陕会馆
洛阳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特点集宫殿、商馆、民居等建筑艺术之精粹,既有民宅的特色,又具有宫殿与庙宇的精华。在建筑装饰上,尤以牡丹为题材的装饰随处可见,如琉璃雕刻牡丹、石雕牡丹、木雕牡丹等各种表现手法都有应用。这些木构件的端头、拐角处的装饰,不仅是对结构构件的艺术加工,其合理地分布于建筑的关键部位,在大殿中也起连接和承重作用。会馆屋顶脊饰多采用仿金、元建筑风格的大吻、垂兽及武士形象,脊之两侧亦浮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缠枝牡丹、莲荷及卷草图案。下脊正中设高耸的脊刹,上立瑞兽。各屋角之顶是仙人骑凤,另饰以押鱼、行什、天马、蹲狮等小兽、丰富了建筑屋顶的外轮廓及细部。
山门
洛阳山陕会馆的山门的正上方刻着“河东夫子”四个字。这“河东夫子”指的是关公,关公是诚信之师,敬奉他代表商人要以诚信为本。
舞楼
洛阳山陕会馆的山门后面是舞楼,楼上的屋脊都是琉璃构件,那二龙相戏的“珠”是蜘蛛,象征商路的四通八达;那条连接整个琉璃屋脊的绳子图案,又有“绳绳相扣,代代相传”的寓意;姿态各异的八仙,指商道上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还有白菜,意指“白来财”。
拜殿
洛阳山陕会馆建筑细节
洛阳山陕会馆的庭院北面是拜殿,殿前西侧有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修碑记一通,月台前有石狮一对。拜殿即正殿,是会馆的中心大殿。拜殿现存有完整的清代早期点金彩画,虽经岁月侵蚀,但色彩与图案依旧比较精美。再往北,是后殿,檐梁上的斗拱龙头张牙舞爪、腾云驾雾;檐梁下的木门雕花却是人物花鸟,虫鱼细草。
2006年3月,洛阳山陕会馆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5月25日,洛阳山陕会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洛阳山陕会馆被列入万里茶道申遗项目清单。
地理位置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九都东路。
山陕会馆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洛阳山陕会馆,从洛阳火车站出发,由玄武门大街→解放路→九都中路→九都东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