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周公庙 编辑
洛阳周公庙,又称为元圣庙, 是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古代洛阳城的缔造者、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的祠庙。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中心繁华地带,三面临街,南至五贤街,西邻定鼎路,北靠周公路。 该庙始建于隋大业十四年(618年), 为隋将王世充草创。
洛阳周公庙座北面南,现存一组古建筑。依中轴线自前到后依次为定鼎堂、礼乐堂、先祖堂及东西两庑, 面积35000余平方米, 是洛阳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洛阳周公庙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拓展伸张,比例匀称,节奏和谐,既庄严稳重又隽秀灵巧。按中国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所言,这是一座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杰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2006年05月25日,洛阳周公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洛阳周公庙
外文名:Temple of Duke Zhou in Luoyang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市中心繁华地带,三面临街,南至五贤街,西邻定鼎路,北靠周公路。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约 35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00——下午17:00(16:30停止检票),周一正常闭馆(法定节假日及牡丹文化节除外)。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别称:元圣庙
编号:6-0630-3-341
唐太宗贞观和唐玄宗开元年间予以重修。
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旧址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全面大修,庙貌加隆,庙门东西两侧分别建立彰善坊、文昌阁,以示倡导文教,尔雅风俗。
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多次重修。
民国年间也曾对洛阳周公庙进行维修和扩建。
民国五年(1916年),河南省教育会副会长王炎青来洛筹办豫西师范学校,校址设在周公庙内。
民国九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进驻洛阳,把周公庙至洛阳县城隍庙(今豫通街小学)一带辟为洛京公园。
民国二十年(1931年),尤士奇与孟津南达宿人郭芳五组织工匠,在洛阳周公庙修建房舍,创办洛阳孤儿教养院(后更名行都慈幼院),并任副院长。收容数百名流浪儿童,教其读书识字、耕地种菜,学习制椅制鞋、木雕印刷、纺纱织布等技艺,使众多孤儿得以温饱,又培养了他们日后谋生的本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曾迁都于洛阳,洛阳周公庙作为为中央政府考试院,由时任院长戴传贤(季陶)撰书“定鼎堂”匾。 是年11月国民政府迁回南京,返京前决定在洛阳周公庙设立中原社会教育馆,宋适任馆长、李大白任主任。其间办有民众学校、儿童班、民众图书馆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对洛阳周公庙进行了维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洛阳政府以宋庆龄之名在洛阳周公庙内设民众教育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洛阳被日寇侵占,洛阳周公庙遭到炮火袭击,国民党十五军九十四师在洛阳周公庙与日军展开激战,后撤离洛阳周公庙,洛阳周公庙成为日军驻地。
解放战争期间,洛阳周公庙又成为国民党青年军二〇六师据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洛阳战斗中,解放军四纵十旅旅长周希汉率部与国民党青年军在洛阳周公庙激战,并占领庙宇。洛阳周公庙戟门、西文昌阁、元圣殿及庙中廊坊,以及庙对过一通明代“大司马赠设太傅吕维祺殉难处”石碑等,尽毁于此次炮火之中,双方都死伤不少人,又一次血染古庙。
解放后,洛阳周公庙被开辟为洛阳市工人俱乐部和青少年宫,后被洛阳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使用多年。
1992年,政府对洛阳周公庙进行了大的修复。在重修定鼎堂时发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庙宇时藏于墙中的伯禽像,并请出展示。
1955年,洛阳市政府对洛阳周公庙进行了修缮,并在此举办了文物陈列。
1989年,依托洛阳周公庙筹建洛阳都城博物馆,9月正式建馆。
洛阳周公庙
以洛阳周公庙遗址为主体的周公庙博物院导览图
定鼎堂
定鼎堂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建筑形制为单檐歇山式,规制在地方祠庙中也可以称得上是高等级规格,同时也是周公庙内现存古建筑中时代景早、规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殿,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建筑礼制“居中为尊”的传统理念。它面阔五间,通面阔2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8米,平面呈长方形,正门走马板上方悬挂的匾额“定鼎堂”三字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周公庙时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戴季陶)所亲题,檐下璇子彩绘墨线大点金,内檐斗拱及梁架的彩绘,均饰灰底,且用白线勾勒,具有明显的河南河洛地区古建筑风格特色,虽为明清时期建筑,但其柱身加高、山面斗拱做法以及斗拱减少,具有辽金风格特征。
定鼎堂外角科斗拱

定鼎堂戗兽

定鼎堂飞檐

定鼎堂梁架
定鼎堂青筒瓦件,绿琉璃瓦剪边。龙凤屋脊,两端饰以吻兽。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拓展伸张,比例匀称,节奏和谐,既庄严稳重又隽秀灵巧,按中国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所言,这是一座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杰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殿内现展示周公、召公、毕公及周公长子伯禽、次子君陈五尊圣像,殿内墙壁上绘有大型周公史迹壁画。定鼎堂后为礼乐堂,现陈列一组人物群像,为周公分封到西周各地的诸侯王塑像及石磬和编钟各一组。
洛阳周公庙定鼎堂内绘制的大型周公重要事迹壁画
礼乐堂
礼乐堂原名会忠祠,供奉的是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为诸侯,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作硬山式,上覆灰瓦,殿堂构架为叠梁五檩前出廊式。
东西廊房
两侧廊房中陈列周公生平事迹,用历史文物、图表、塑像表现周公东征平叛、营建洛邑等重大事件。
伯禽彩绘泥塑位于定鼎堂大殿中,为大型明代泥塑彩绘像,与传统的泥塑造像一脉相承,塑绘结合。造像通高2.45米,宽0.9米,比例修长,造型端庄,纹饰流畅,静立于正方形石座之上。整体塑像注重细节,把伯禽刻画得形神兼备、威严儒雅、惟妙惟肖,将其端庄之相、儒雅之风、含蓄之神表现得淋滴尽致。人物表情肃穆严谨,视线正前微向下方,正衣正冠,循礼循仪,双手端放于身前,颇有谦谦君子、儒羞国君之风。造像面部俊朗,表情祥和,眉眼上挑,嘴角微扬,推测应为明代周公庙主殿内供奉配祀塑像,为洛阳周公庙仅存的古代供奉塑像,虽历经数百年,但风采依旧,是河南省保存下来较大的明代泥塑造像之一,无论是从体量还是技法表现上看,都不失为明代泥塑彩绘造像艺术的一件精品,在整个河南省范围内也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大型彩塑像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物历史价值。
隋唐故皇城端门遗址
在洛阳周公庙内有一高大土墩,和院西边洛阳日报社院内的土墩东西相对,乃隋唐故皇城正门——端门的遗址,庙前的大道,就是古代东方诸省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南通荆、襄大道的起点。
重修洛阳周公庙碑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底,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戴季陶又以蒋介石的名义重修了周公庙,并立了一通《重修洛阳周公庙碑》,勒石纪念。
汉砖
洛阳周公庙出土过汉代梅花纹画像砖。
2006年05月25日,洛阳周公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周公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中心繁华地带,三面临街,南至五贤街,西邻定鼎路,北靠周公路。
周公庙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①游客乘坐26路公交,在凯旋东路定鼎大道口西站下车,步行430米;②游客乘坐305路公交,在应天门站下车,步行350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