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台寺塔 编辑
凤台寺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外西南部双洎河边的一处高岗上,是北宋时期的一座六角九层密檐式砖塔。
凤台寺塔为九级六角叠涩密檐式砖塔,通高19.10米,底层周长16.80米,通身用水磨砖、白灰浆砌筑,第一级高3米,东壁有一拱券门,门楣和两立颊为青石,立颊下部雕有武王像,塔心室内壁高出2米后逐渐收分,叠涩砖砌成六角攒尖藻井,向外叠涩成密檐13层,密檐六角各有木椽承托,椽端悬有风铎,其余各级构筑与第一级相同,惟宽度逐级内收,高度均匀递减。全塔外貌略呈抛物线形。二至八级各有券门,空门实底,间隔交错,九级以上置塔刹。 它巧妙运用地宫缓解塔体承载性能,连续性结构塔身,扣合严密的转角,有效地提高了塔的整体强度,突出地反映宋代造塔及高层建筑高超技术。
2013年3月5日,凤台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凤台寺塔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外西南部双洎河边的一处高岗上
所处时代: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166-3-46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凤台寺塔所处的位置,按照县志记载,曾被称为凤凰台,后来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寺院,就叫“凤台寺”。原寺内有佛殿、僧房等殿宇,塔在寺内。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凤台寺塔。
凤台寺已毁于战乱年代,古塔尚存。
2018年8月,凤台寺塔现状堪忧,有关方面正对其主体进行加固补修处理。凤台寺塔经数月修缮完工。
凤台寺塔身外壁用水磨砖、白灰浆砌筑。塔身第一层高3.3米,东面辟一半圆形拱券门,门高1.87米,宽0.81米。上有青石门楣,门楣下塞垫木板。上槛和两立颊均为青石质。两立颊下部各浮雕有高0.38米的力士像。塔内有六角形塔心室,室壁高约2米,接近顶部逐渐收分,叠涩砖砌出六角攒尖藻井。第二层南面辟拱形券门,北面和西面辟假券门,其他各面无门。外壁上砌出拔檐砖1层,其上砌叠涩砖10层,檐之上部砌反叠涩砖6层。自第二层向上,塔身逐层内收,高度均匀递减,使塔的外轮廓呈现出优美的抛物线形。第三层至第八层出檐结构与第一、二层基本相同,唯檐下叠涩砖层由第三层向上递减,且每层相间三面砌出半圆拱券假门,第九层无门,塔身每层外檐翼处,均有残存的木质角梁中木质角梁朽毁后的砖洞。进人第二层券门,又是一个六角形的塔心室。室壁竖直呈简状,壁上砌有脚窝,可踏之逐级攀登而上。第九层之上置塔刹。刹身和刹顶部已经损毁,现仅存砖制刹座。
凤台寺塔身之下用青灰条砖砌出高1.78米、直径4.84米的基台。基台下部筑有地宫,其周围以夯土填实。塔基地宫平面随塔身作六边形,门道向东,东壁上辟一半圆形拱券门,高1.38米、宽0.71米,其建筑结构与塔身部分的塔心室基本相同,也为六角攒尖顶,且一上一下垂直对应。地宫内壁和斗棋等部位用黑、红、黄三色绘有宋代风格的各种花卉、飞离、人物等。
凤台寺塔现状
旧志记载
新郑县旧志记载,凤台寺建于宋大观三年(1190年)。而塔门楣上刻有“太原温考□谒朝假以元丰四年七月十二迁葬祖父母、父母于县西南七□里耿村九龙之原”字样,则凤台寺和塔应建于元丰四年(1081年)以前,距今近千年。
“凤台寺塔”与“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轩辕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洧水南岸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寺里有一座塔叫“凤台寺塔”。
2013年3月5日,凤台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凤台寺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外西南部双洎河边的一处高岗上。
凤台寺塔
交通指引
新郑市人民政府距离凤台寺塔2.4千米,可步行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