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台遗址 编辑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台遗址青台遗址

青台遗址,青台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古称砾石溪)北岸的岗地上,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1923年发现,1981~1988年多次发掘,总面积达107万平方米。

青台遗址文化层厚约3.5米,揭露面积4200平方米。发现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有房基、窖穴、陶窑、墓葬等,出土有陶、石、骨、蚌、玉、角器等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物。经测定,一期约相当或稍早于庙底沟早期,二期约与秦王寨类型早期相近,三期则与秦王寨类型晚期相同。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的发现,则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约800年,弥补了中华文明探工程中科技文明缺失的短板,对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2013年3月5日,青台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青台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古称砾石溪)北岸的岗地上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268-1-268

历史沿革

编辑
1922年,瑞典人T·J·阿尔纳发现青台遗址。

青台遗址

1934年,中国考古学家郭宝钧和他的同行对青台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掌握了大批第一手资料。这批发掘资料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详细的整理和研究,即爆发了日本侵华战争。在战乱中,这批资料被研究者仓皇掩埋地下。

1951年夏初,夏鼐率领王仲殊、安志敏、石兴邦等来到青台遗址进行调查,根据地面出土器物判断,这里是一 处仰韶时代的文化遗存而后他们进行了发掘,取得重大的收获,并将发掘成果发表在1951年第2卷第9期的《科学通报》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填河造田,将青台遗址破坏了22万平方米。

198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博物馆成立青台遗址发掘队,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1981~198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博物馆成立青台遗址发掘队,对遗址先后6次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同时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物。

1987年,考古队结束了青台遗址发掘工作,转入室内修复和整理。

2015年,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申报“青台遗址丝绸起源”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再次对青台遗址进行科研发掘,探索丝绸的起源。

2019年6月20日,国内30多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再次对青台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和研讨,认为这处遗迹是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青台遗址总面积达107万平方米,由四重环壕围合,其中一、二、三环壕内为仰韶时期遗存,面积31万平方米。2015年至2017年,结合勘探进行重点发掘,遗址聚落布局明晰,居住区、墓葬区、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作坊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体现了古人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及规划。同其他的仰韶文化遗址一样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工业区。发掘队在居住区发现一座座大型排房基址每间房长5.5米至6米,宽4米左右。室内一般都设有火池,作为保留火种用。可以看出当时的房屋建筑都是经过规划和设计的,已具备一定的水平。这些房屋,每一组可能为一个血缘较近的家庭组织。

北斗九星

北斗九星祭祀遗迹

2015年,考古发掘中,青台遗址内发现有与天文相关的遗迹现象,其中有按照北斗九星形状摆放的九个陶罐,斗柄向北,7个大小不一的罐子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另外还有两个罐子分别放置在两侧。这样的排列形状,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形式高度契合。在中国古代一些占星术的书中,将天空中的北斗七星连同两侧两颗比较暗的星星,统称为北斗九星,用作占卜等用途。考古人员参照5000多年前的星图,对每个罐子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罐子的大小尺寸也有着特殊的含义。

文物遗存

编辑

青台遗址遗物

青台遗址的文物遗迹、遗物丰富,已发现房基30余座、陶窑12座、灰坑200余座、墓葬800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蚌器(利用兽骨和蚌壳制作的工具),以及粟粒、纺织品、动物骨架等,其中陶器占绝大多数。陶器包括鼎、釜(现代铁锅的前身)、罐、鏊(用于烙焙食物的炊具,可视作现代铁鏊的祖型)。碗、尖底瓶、缸、陶纺轮计约20类,涉及当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时代特征明显的彩陶也比较发达,所见纹饰包括太阳纹、弯月纹、睫毛纹等10余种。

青台遗址出土的纺织品,包括麻织品和丝织品两类,均发现于婴幼儿的瓮棺葬中,粘附在骨骼上或棺壁上,多已炭化。麻织品是利用大麻的纤维加工后织成,所见为粗细、稀疏不同规格的平纹麻布。丝织品是用蚕丝织成,所见为纱和罗。纱为平纹组织,经纬稀疏。罗则质地轻薄,丝缕更纤细、结构更复杂,需要更先进的织造工艺来织成而。而青台遗址所见的罗为浅绛色,而这种带有色泽的罗的织造,尚需通过炼、染等裁的复杂工序来买现。是已发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时代最早、唯一带有色泽的丝织物。

历史文化

编辑

文化分期

青台遗址分为三期:一期陶器多为红色和灰色,彩陶数量甚少,彩绘图案简单,陶器造型有釜形鼎、罐、尖底瓶、盆、钵等;二期陶器的样式增多,出现了盆形鼎、绳纹夹砂陶缸;三期陶器中多罐形鼎,鼎足除鸭嘴状外,还有圆柱状,灰陶比例明显增多,占了主导地位。木炭标本测定结果表明,二期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1983年)5330±120年,三期距今(1983年)5120±120年,属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遗存。

文物价值

编辑
青台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的遗迹、遗物,对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房基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们的居住情况及当时建造房屋的思想、技术、方法和进步程度,甚至可据此推断社会的结构与婚姻状况等;通过对墓葬的形制、大小、塟式、人骨架、殉葬品的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埋葬习俗与人的寿命、死因、发育状况等一系列问题有深入的认识;通过对所用陶器的种类、质量、数量等的研究,可以知道当时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像吃、用等的一般情形。再如,通过对出土的纺织品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纺织技术及穿衣,问题,有比较正确的了解等。

青台遗址出土的麻织品和丝织品实物,是中国纺织史上的重要发现。特别是其中有色泽的浅绛色丝织品——罗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研究的一项空自,把中国能够制造精美丝织品罗的历史推到了距今5000年以前,证明了史籍记载之黄帝及其元妃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等传说的可信性。因此,它对中国源远流长的纺织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青台遗址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的发现,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约800年。经过专家研讨确认,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和地层关系,它的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非常早,也非常精确。青台遗址天文现象弥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文明缺失的短板,对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保护措施

编辑
1963年6月,青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青台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青台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古称砾石溪)北岸的岗地上。

青台

交通信息

自驾:从荥阳市出发经索河路—广武路—科学大道—京城路—荥广路—S314—青台遗址,全程大约20千米。

下一篇 秦王寨遗址

上一篇 后庄王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