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城大禹庙 编辑
韩城大禹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新城街道周原村北,原名大夏禹王庙,为了区别其他地区的禹王庙,又名周原大禹庙。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曾重修,建筑状况良好,是国内大禹庙之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有“禹庙之最”的美誉。
韩城大禹庙,南向而居,沿中轴线纵深形成二进式院落,占地6500平方米。第一院是1998年建成的仿古园林绿化区。第二院是原有庙院,为古建文物保护区,主要建筑有献殿、寝殿及西厢房。
1996年11月20日,韩城大禹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韩城大禹庙
外文名:Dayu temple in Hancheng
地理位置:陕西省韩城市新城街道周原村北
所处时代:元
占地面积:6500 m²
保护级别: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4-0126-3-04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
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光绪年间曾进行过重修、扩建、增建。
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曾被占用,其中寝殿曾作为生产队粮仓使用,西道房在文革期间曾作为学校教室使用。
1996年,占用单位搬出。为了加强保护和利用,成立了韩城市大禹庙文物管理所。
1998年,大禹庙修复工程作为韩城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破土动工,先后修建了道路、照壁、大门,维修了献殿、寝殿及壁画,并于1998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
韩城大禹庙
山门
山门,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当心间开门。门额木刻楷书蓝字“大禹庙"。上下款分别题记“嘉庆岁次乙亥(1815年)桐月吉旦”“中西六社重修”。
献殿
献殿,平面长方形,长11.14米,宽6.00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四椽袱。折举平缓,前后檐柱头各置一根通长的柱额代替普拍枋。用减柱法将当心间两柱向左右移置,减去梢间各一柱,使5间的屋梁不在柱头之上,形成屋梁当心间内两根、次间内各一根,使面阔由5间变为3间,俗称明三暗五间。各间面阔几乎相等,当心间面阔3.80米,略大于次间0.13米。无斗拱铺作,屋梁直接架于柱额之上,梁头外露,次间梁尾作婴头,屋梁之上施檐桁,是古建中少见的实例。前檐当心间两柱为八菱石柱,东柱内侧上部镌刻着创建大禹庙的年代。
正殿
正殿面阔11.2米,进深6.76米,面阔3间,进深2间,五架梁,四橡袱,单檐悬山灰陶板瓦顶。前檐挑檐桁斗拱为三铺作,梁头伸出外露,无补间铺作。现房檐破烂,洞槽漏雨。
禹王坐像
殿内东墙是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彩绘壁画,宽4.2米,高2.8米;西墙是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和庆宴图彩绘壁画,宽4.2米,高2.8米,画中城楼高耸。另外,庙内保存有清嘉庆年间“大禹庙”木匾一块,明万历七年《重修大夏禹王庙碑记》1通,清代晚期的五架神楼和30多尊造型各异大大小小的神像等。
传说轶事
大禹庙是为了纪念夏禹而修建的。夏禹为远古时的部落酋长,传说在唐尧和虞舜做部落首领时,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们扶老携幼,东西奔走。这时,舜派禹去治理洪水。据说禹在治水期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薄衣食”、“卑宫室,致费于沟域”,用疏导的方法治平洪水。后来,他又用武力夺取了舜的部落西长职位,取而代之,死时把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禅让”制度被彻底打破。启继位后自称“夏后”,即夏的帝王。
活动建设
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至十二(传说六月初十是大禹的生日),都要举办三天的禹王庙会。
韩城大禹庙
1996年11月20日,韩城大禹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文物部门对韩城大禹庙进行了维修扩建,并正式对外开放。
地理位置
韩城大禹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新城街道周原村北。
大禹庙
交通信息
乘车路线:市内可搭乘101路、102路公交车到达招商区站,然后转乘旅游公交直达,或者乘坐司马迁祠至大禹庙旅游专线直达。
票务信息
门票价格:20元
开放时间:9:00-18:00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