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庙 编辑

陕西省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庙药王山庙

王山庙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千米药王山上, 建筑面积2846平方米,约建于明代。

药王山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庙整体布局依山就势,院落分布疏密有致,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园林营建自由灵活。现有古建30余座。药王山庙核心区主要指北洞景区。 药王山庙石碑铭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造像碑的雕刻技法、题刻内容、文字书体以及造像中刻绘的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屋宇建筑等,都是研究佛教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2006年5月25日,药王山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 2008年6月14日,“药王山庙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药王山庙

地理位置: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千米药王山上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面积:2846 m²

编号:1-0128-4-00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南北朝时期,药王山地区即建有佛教寺院。

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信士张林创建览胜亭于太玄洞前。

隋唐时期,药王山地区佛教继续发展,并建有宝云寺及摩崖造像。

唐代时期,名医孙思邈隐居于药王山,道教兴起。

明代时期,始建药王庙。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在对药王庙和太玄洞进行重建,并且在庙前建造了碑楼。

嘉靖十六年(1537年),修筑了通往太玄洞的石磴。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道士赵演斌等建造祀殿。

1949年后,国家相关部门多次拨出专款,全面扩修或改建药王山,并将原耀县文化馆原存80余通珍贵碑石迁至北洞,妥善保护。

文革时期,药王大殿东院旧孙真人父母祀殿被毁。

1984年,以中北路为基础,新筑环山柏油马路一条。

1989年,立药王医德碑11通于药王大殿东院。

建筑布局

编辑
药王山庙整体布局依山就势,院落分布疏密有致,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园林营建自由灵活。药王山庙核心区现有古建30余座,主要包括通天桥在内的寺庙前导空间和北道院、药王大殿院落、东道院以及途径的景观节点所复合而成的空间。北道院后面的办公区和展厅为现代新建,其园林空间设计相对平淡。作为药王山庙古代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核心区建于高台之上,其园林空间构成体现药王山庙的造园意匠,各部分空间之间对比关系明确,形成了平面上蜿蜒曲折,竖向上高低错落的空间效果。

从空间序列的组织上来看,北洞区域是整个景区空间序列的重点,自身存在起承转合的空间关系。在有限的空间和地形受到很大制约的情况下,通过空间的穿插组合和有序组织,实现了“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和跌宕起伏的空间感受。从造园手法来看,北洞区充分运用空间对比、欲扬先抑、夹景、对景、框景、借景以及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等古典造园手法。

主要建筑

编辑

药王大殿

药王大殿在药王山北边的山腰上,是明代中叶迄今祭祀孙思邈的活动中心,现存明、清建筑70余间,药王大殿主体坐北朝南,周环配殿、厢房。 药王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药王大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

药王大殿向两侧扩展成若干小院。迎面为一亭式献殿,亦称“献亭”。

药王祀殿

献亭后为药王祀殿,正中有明代所塑药王孙思邈坐像,高约3米,儒冠袍巾,温厚端详,令人肃然起敬。坐像右后方为太玄洞。 坐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 药王祀殿顶楼原称“玉皇楼”,楼东为钟亭,再往东为三法师殿,南面为三官殿。

十大名医殿

与药王祀殿斜对之庑殿为十大名医殿,殿中塑有岐伯、雷公、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坐像。大殿东院旧有孙真人父母祀殿,已毁于“文革”。1989年,新立药王医德碑11通于此。

文昌阁、土地祠、火神庙和洗药池

从药王大殿西侧出西玄门,有文昌阁、土地祠、火神庙和洗药池。洗药池有两个,摩崖凿就,左边的圆形,右边的方形,一个题名为“石盆仙迹”,另一个题名为“天下第一山”。清康熙时期,知州李铨曾在池中种植莲花,并在池上修建了亭子,命名为“荷亭”。荷亭早已毁坏,但池周围的卯眼仍然存在。

药王洞、配殿

药王洞位于孙思邈彩色塑像背后。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十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

碑碣

药王庙前有五通高大石碑,刻有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内容,山上还有纪念孙思邈碑碣百余通。孙思邈塑像前面有献亭,内立30多通石碑,上刻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献亭东侧还有一碑亭,其中《千金宝要》碑由四块相等石碑组成,刻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碑刻分六卷,有164页,拓印后可装订成书。碑上的900多个常用药方,是宋代人郭思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书中选的,可称普及本。另一石碑为《海上方》,上刻卫生常识和常用验方100多个,韵文记述,便于记忆。《海上方》一名自民间传说,相传孙思邈救过东海龙王的太子,老龙王感恩不尽,将宫中珍藏的《海上仙方》赠与孙思邈。大殿东边有一陈列室,展出历代印刷的孙思邈著作的版本,还有1985年日本出版的《千金翼方》。

其它景点

出药王大殿东玄门,经旧日山神庙可达后山。东行数十步,便至醉翁石畔。醉翁石旁有醉翁亭,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醉翁石北面,旧有集禖宫,俗称“娘娘婆庙”,庙依山势,分三层而建,殿宇集中,规模宏丽。民国时庙宇已毁,只庙前石坊独存,时有乞嗣妇女投石其上。1987年于其旧址新建碑林,珍藏原耀县碑林珍贵碑石。后山景区还有关帝庙遗址、“云山胜览”石刻、准提崖、悟空洞等景点。

<p>石碑

石碑

药王山

药王山

药王庙一天门阁楼

药王庙一天门阁楼

石碑

石碑

文物遗存

编辑
药王山石刻遍及全山,尤以摩崖造像、医方碑以及北魏以来二百余通造像碑石。 药王庙前有五通高大石碑,刻有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内容。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由来

药王山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艺文

《五台山志》中说:“相传真人在这里洗药。每次下雨时,池水就会满,柏子和柏叶浸泡在其中,水呈现出绿色且甘洌的味道,人们都说可以治愈疾病,还可以明目,现在来游览山的人都用手捧起来喝。”明代邑人左思忠在《洗药池歌》中写道:“太元洞西双石盆,灵根深蟠压厚坤,野老相传仙翁凿,斩茅结屋煮丹药。”

文化活动

药王山庙会是民间为纪念和祭拜药王孙思邈而举办。庙会始自唐宋,至明清时起,时间逐步确定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清末至民国时期,人民群众约定俗成,一直传承至今。

2008年6月14日,药王山庙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价值

编辑
石碑铭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造像碑的雕刻技法、题刻内容、文字书体以及造像中刻绘的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屋宇建筑等,都是研究佛教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06年5月25日,药王山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药王山庙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千米药王山上。

铜川药王山

交通信息

自驾车旅游到铜川市耀州区交警队十字路口向东1.5公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