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家遗址 编辑
康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康家村北,为新石器时代(约前4000—前2000年)遗址 。遗址区发现房址300余座,东西成行,南北成排,多为东北一西南方向,个别为东西方向,墓葬为单人葬,另发现陶窑、窖穴和灰坑等遗迹。
康家遗址出土有陶、石、骨、角等类遗物近万件。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篮纹居多,器形中尖底器、三足器多。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聚落布局清晰的客省庄文化遗址,是剖析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组织结构的典型遗址。
2001年6月25日,康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康家遗址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康家村北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113-1-113
1980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了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对遗址进行了复查工作,初步认定为一处重要的龙山文化村落遗址。
1981年至1984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队,对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试掘工作,发现了一些龙山时期的房址、灰坑、陶窑、墓葬及一批汉代墓葬。
1985年至1990年,康家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主要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00多座、灰坑40多个,陶窑仅有少量发现,获得了一大批陶,石、蚌、骨角器等重要遗物。
康家遗址
房子形状绝大部分为长方形圆角,有的平面呈内外双室的“吕”字形、“凸”字形。房屋面积9一12平方米。居住面多抹白灰,也有用胶泥或草筋泥的,说明当时白灰面已被大量使用,而且延续时间较长。下层白灰面薄而软,上层厚且硬,并发现了储藏白灰的灰窖和涂抹白灰用的石抹子。从房子遗迹来看,当时建造房子已普遍使用夯筑技术。“夯筑” 是中国古代建造房屋基础、打台基时的主要技术,就是靠人力用工具将土一层层砸实。同时也发现当时的人已经会用土坯砌墙。房子内居住的地方有平面和坡面两种凡是坡面的都是北高南低,倾斜度为5一11度,这说明当时人都是用头在北而脚向南的方式睡觉。门道大都开在南壁中央,门宽0.6一1米、长0.12一0.24米不等,从门道向外,多有一个高十多厘米的弧形台阶。
多数房址在中心略偏北处,设一个规整的圆形灶面,灶面与房面平齐或高出房面1厘米左右,灶面因长期焙烧,致使其发灰白或黑褐色。有些灶面中心还埋有一两件陶器,器物多残,有鬲、斝,也有盆、罐之类,陶器内残存有灰烬。房屋前墙有的用土坯或草泥,其余三面墙则用夯土筑成。墙壁残高多为15一40厘米,个别保存好的高1.1一1.3米。每所房屋的东西侧墙体往往向前伸出一段,形成门垛。房子门外有一片不很平整的地面,是一个小院落,较硬,有经过长期踩踏留下的路土层,厚2一3厘米。
居住的房屋内多数有柱洞,数量不定,多者四个,少者一个。凡一个柱洞的多设在房子的西部。柱洞口大底小,呈圆锥状,口径18一32厘米、深14一30厘米,周壁及底部全是用人工捣碎的细碎陶片与红胶泥掺和后夯砌而成的。有些房子墙壁内往往发现有柱基,多是不规则的大石块或未烧过的石灰石堆,旁边常放一块兽骨、鹿角或蚌壳等物。柱洞建造十分考究,碎陶片之外是用粘结力很强的胶泥土夯成,最下端做成一个半球体,球面朝下,这是当时掌握一定力学原理的见证。
陶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夹砂褐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均较少,未发现彩陶。制法以手制为主,模制和轮制辅之。除占有相当比例的素面和抹光陶外,器表装饰以绳纹较多,篮纹也占一定比例,器形中以尖底器、三足器居多。石器有刀、斧、锛、凿、铲、镰、锤、杵等,以刀最多;骨角器有镞、锥、针、铲、凿、匕等,以镞为最。蚌器仅有刀和镞。此外还发现有卜骨和石祖。
1992年4月20日,康家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日,公布了康家遗址的保护范围,具体是:重点保护范围193200平方米内,即东至北喜村窑场,南至康家排水沟南50米,西至康家西北第四斗渠以西200米,北至西郝村现代葛地以北120米处。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与重点保护范围相同。
2001年6月25日,康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康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康家村北。
康家村
交通信息
自驾:临潼区出发经秦川大道、宽耿路到康家村后,即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