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休城隍庙 编辑
介休城隍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北关街道东大街275号,占地面积3415平方米,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 。
介休城隍庙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仪门、戏台、献殿、正殿、后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及东西垛殿 。介休城隍庙主要部分格局保存比较完整,形制等级较高,修缮沿革有据可考,是较重要的古代木建筑实例 。
2013年3月5日,介休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介休城隍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北关街道东大街275号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3415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858-3-15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管理机构:介休城隍庙文管所
明弘治八年(1495年)、明隆庆六年(1572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均有重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介休城隍庙由介休粮站占用,庙门前山门、影壁、琉璃狮子全被拆除。
20世纪60年代,介休城隍庙被介休晋剧团占驻。
2011年,抢救性维修介休城隍庙戏台、正殿、东西垛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新建复原山门、影壁和献殿、后寝殿、月门等 。
2014年底,介休城隍庙内文物本体建筑得到了保护性的抢救维修 。
戏台
戏台建于高1.3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 ,单檐卷棚硬山顶,黄、绿、蓝琉璃脊刹、吻兽和琉璃瓦方心,前台明、次间出歇山顶抱厦一间,斗拱三踩单昂,檐下正中悬“明白处”木匾一方。后台明间出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额枋下施木雕花卉雀替 。
明白处

戏台(南)
正殿
正殿为明代遗构 ,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脊饰。上檐斗栱为七踩三昂,下檐为五踩双昂 。
重修碑记
介休城隍庙内现存明弘治八年(1495年)、明隆庆六年(1572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等重修碑10通 。
琉璃构件
明·黄绿蓝釉花卉龙纹琉璃构件
城隍起源
城隍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上古时代的土地崇拜,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续。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庸神,《陔余丛考》卷三十五称:“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故城隍是由“水庸”衍化而来。古人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会修筑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 。
介休琉璃
介休地区的琉璃烧制历史已有1200多年,琉璃烧制技艺自成一派,特别是建筑琉璃。介休地区保留有介休城隍庙等众多琉璃建筑群,囊括了脊饰、鸱吻、滴水、筒瓦、板瓦、悬鱼、博风、影壁、牌坊、楹联、碑刻等所有样式 。
历史价值
介休城隍庙在城隍文化信仰普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生活,是重要的历史信息遗存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科学价值
介休城隍庙位于介休古城的东北方向,它的选址从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阴阳五行等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出发,考虑了与古城及其他公共建筑的位置关系,特别是衙署的决定性作用。介休城隍庙建筑选址、整体布局、单体建筑的艺术风格、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
2003年1月,介休城隍庙被晋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3年3月5日,介休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介休城隍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保护范围 | 东、西各至配殿后墙外5米;南至东大街北沿;北至寝殿后墙外5米。 |
---|---|
建设控制地带 | 东至保护范围外40米;南至保护范围外41米;西至通顺巷西沿;北至保护范围外30米 。 |
地理位置
介休城隍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北关街道东大街275号。
城隍庙
交通信息
介休市内乘坐介休1路外环到城隍庙站,步行70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