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休后土庙 编辑
介休后土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庙底街,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历史上有“道家地”之称。
介休后土庙坐北朝南,呈纵向双轴、南北合围布局,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楼、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主体建筑三清楼、献楼、戏楼联结成一体,十字歇山琉璃顶,结构精巧,为明清楼阁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精品,而庙西区之吕祖、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更为国内所罕见。三清观内保存有明代“万圣朝元”千尊彩塑,是立雕、壁塑结合的道教神祇群像。
1962年,介休后土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介休后土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介休后土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庙底街
所处时代:明、清
占地面积:9196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年:周一至周日 08:30-17:30
编号:5-227-3-3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据明代碑记载,宋孝武帝重修介休后土庙。
明大同二年(536年),据明代碑记载,梁武帝重修介休后土庙。
元至大二年(1309年),三清楼系增建,余皆为明清建筑。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人们要为后土娘娘重建乐楼,但怕因三清观地势低在乐楼之下而得罪三清神,便抬高三清殿地基,连带三清观一起重修。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创建献楼之记》碑中出现第三代传人张德琛的名字,他向信众募捐修庙。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后土庙记》碑中张德琛已经是“署印道士张德琛”,这意味着他已接掌后土庙住持之责。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张德琛的弟子辈吕通相、张通晓接掌住持之位。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在原有后土庙和三清观旁边修建吕祖阁。
清雍正十年(1732年),在原有后土庙和三清观旁边修建土地庙。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原有后土庙和三清观旁边修建关帝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介休县政府在后土庙区成立县委第一招待所。
1977年,介休县委将后土庙、三清观两庙移交介休县文化部门筹建介休市博物馆。
1989年,介休后土庙正式对外开放。
回忆
戏楼
旧图
天王殿
俯瞰
护法殿
护法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结构和规制、体量类似天王殿。殿内居中悬挂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遗存之“道教开天”匾。殿内置彩绘泥塑像4尊,乃道教所奉祀之镇守灵霄宝殿的“四圣大元帅”,系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和补葺庙宇时所塑制。
后土殿
后土庙
三清楼
三清楼是庙内主体建筑,居庙院中心,两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檐当心间施卷棚抱厦,平面布局呈“凸”字形,后部与后土庙戏楼相连。楼身底层是三清殿,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坐像。上层四周不垒墙壁,可供游人登高望远。三清楼内的八角形藻井绘有太极八卦图,故其又称名曰“八卦楼”,楼顶脊饰之琉璃阁和狮瓶、吻鸱、龙凤浮雕,以及屋顶坡面上采用黄绿二色琉璃瓦拼接的方心几何图形和悬鱼搏风上的琉璃雕花饰片等均造型优美。
彩塑
万圣朝元
匾额
道教开天
得名由来
“后土”之名,据介休后土庙所存碑刻铭文记载,“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略曰‘后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土也,即所谓‘皇天后土’”。又据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碑刻铭文记载,“太祖高皇帝……悉教民立社,以祀后土,以其有生成之功,育养万民之德”,故以“后土”命名庙宇。
民俗文化
介休后土庙是台湾道教地母至尊庙团在大陆最早认定的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传说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后土庙的传统古庙会,庙会期间人们要在后土庙酬神唱戏,给后土娘娘叩拜寿诞,祈求安康。
介休后土庙
2001年6月25日,介休后土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介休后土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庙底街99号。
后土庙
交通路线
北京市——京昆高速——太原二环高速——京昆高速——介休后土庙
上海市——京沪高速——京台高速——东吕高速——介休后土庙
郑州市——晋新高速——二广高速——东吕高速——介休后土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