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涅水洪教院 编辑
南涅水洪教院,初名“弘教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南涅水乡南涅水村北隅,占地面积2483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
南涅水洪教院现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89.3米,东西宽27.8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有:天王殿、二佛殿、大雄宝殿及其两侧的伽蓝殿、关帝殿。现存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天王殿、伽蓝殿和关帝殿为明代,二佛殿为清代。 南涅水洪教院保存着金元交替时期的木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南涅水洪教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南涅水洪教院
地理位置:沁县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乡南涅水村北隅
所处时代:元至清
占地面积:2483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文物编号:7-0812-3-110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寺院规模日趋扩大,佛教僧侣骤增,信佛居士遍布城乡。这一时期兴起了凿造石刻、石窟寺的高潮,著名的“沁县南涅水石刻”就是在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由佛教僧侣和信士捐资捐刻的,一直延续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后寺院建筑毁于兵火。石刻、石像则埋于地下保存。
金代重建寺院,金大定九年(1169年)敕于“洪教三院”,木制牌匾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前。
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修。
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重修。
清康熙三年(1664年)亦重修。
清民时期及建国后也曾多次修葺。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斗栱为五铺作出双杪,重栱计心造,第二跳华栱做假琴面昂,跳头出斜栱,琴面昂耍头及云状耍头共存,补间铺作隐刻。后檐斗栱不出跳。殿内厅堂构架,六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四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直抵脊槫。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柱头科三踩单昂,五檩中柱式构架,脊檩下单材襻间,连身对隐,金檩下用捧节令栱。二佛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檐下设斗栱,为一斗三升交麻叶,脊檩处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题记。伽蓝殿、关帝殿面宽均为一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檐下设三踩斗栱。院内现存有金代牌匾,元代《洪教院记》碑碣和清碑碣各1方,清代重修碑2通,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碑1通。
观音阁
在洪教院西北200米处,保存着一座观音阁,俗称水阁凉亭。一池清泉昼夜萦廽,清澈见底。池内游鱼嬉戏,历历可数。泉水冬暖夏凉,饮用甘甜。水池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正方形池墁由50根望柱、栏杆圈就,中间镶嵌着栏板,精雕细刻,图案精美。砖、石、木结构的观音阁,坐落在深插水中的12根石柱之上,每面四柱三门,隔扇花菱,玲珑剔透。斗拱支檐,木方额穿插,飞檐凌空,古朴典雅。屋顶单檐歇山顶,筒瓦覆盖,脊兽皆备,给人一曲线柔和的飘逸美感。观音水阁内保存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和十八罗汉的彩塑,个个形象生动,造型各异。梁架及其他构件上“观音救八难”、“太子游四门”等壁画,色彩庄重,勾勒传神。
南涅水洪教院
南涅水洪教院
地理位置
南涅水洪教院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乡南涅水村北隅。
南涅水村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南涅水洪教院:从武乡站出发,路程大约18.6千米,约需2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