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编辑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南,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金代遗构,献殿为清代建筑。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南北长61.5米,东西宽47米,占地面积2891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下霍村护国灵贶王庙大殿檐柱上有金大定甲辰(1184年)施柱题记,门枕石上有金明昌五年(1194年)题记。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大殿结构具有较明显金代建筑的特征,其斗栱、梁架等构件应为金代遗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下霍护国灵贶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南
所处时代:金、清
占地面积:2891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796-3-09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砖砌正殿、创立香亭、栽培树木、修筑墙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移舞楼、重修庙房。
解放后,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作过仓库。
1977年后,下霍护国灵贶王庙闲置。
1997年,由长子县戏曲艺术学校占用。
综述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设有斗栱,形式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琴面假昂头,重栱计心造。前檐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其中次间补间铺作为双杪单下昂,用斜栱,当心间补间铺作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不出斜栱,第三跳用真昂,昂身下用双瓣华头子,横栱抹斜,龙形耍头,里转双杪计心单栱,挑斡后尾插入垂莲柱后承下平。后檐设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琴面假昂头,里转双杪,偷心造。补间铺作隐刻。殿内梁架为厅堂造,六架椽屋乳对四椽用三柱。叉手抵脊槫两侧,与丁华抹颏栱相交。
斗拱

昂上的雕饰

补间辅作

补间辅作比柱头辅作

石柱
斗拱形制特点
前檐补间铺作逐间一垛,其中次间补间铺作用斜栱。后檐柱头铺作较前檐铺作减一跳,补间铺作隐刻于柱头枋上。
前檐柱头铺作——六铺作三抄,计心重栱,第二、三跳华栱栱身皆作琴面昂状,第二跳栱身下刻双瓣华头子,第三跳栱身下不刻华头子。横栱不抹斜,通替木。第二跳跳头用五边形交互斗。乳栿出作足材蚂蚱头,蚂蚱头上部做曲线。里转五铺作双抄,计心单栱承素枋。第二跳华栱上以椿头承乳栿。扶璧拱为泥道重栱承柱头枋。
前檐当心间补间铺作——六铺作双抄单下昂,计心重栱。第一跳华栱栱身起棱,上用五边形交互斗,第二、三跳跳头用方形交互斗。第二跳栱身作琴面昂状,双瓣华头子中央起棱。第三跳用真昂,昂身下用双瓣真华头子。横栱抹斜,用龙首婴头。里转双抄,计心单栱承素枋,其中第一跳栱枋仅有西侧一半。挑斡插入小垂莲柱中承下平槫。
前檐次间补间铺作——正向为六铺作双抄单下昂,计心重栱。第二跳栱身作琴面昂状。栌斗及第一跳交互斗中各出45度斜栱。正、斜向令栱成鸳鸯交手,用龙首要头。令栱下用16瓣圆形交互斗,余多用五边形交互斗。东西次间的补间铺作间存在一定形制差异,里跳部分尤为明显,西侧由栌斗中出45度斜栱,东侧由第一跳交互斗中出45度斜栱。
后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抄,计心重栱。第二跳栱身作琴面昂状。横栱不抹斜。里转双抄偷心,第二跳华栱上以楷头承四椽栿。
后檐补间铺作——西次间上、下柱头枋上隐刻翼形栱,枋间置一散斗。当心间及东次间均于枋间置三颗散斗。
梁架形制特点
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乳栿衬于四椽栿下,在前檐成柱头铺作耍头。四椽栿压于后檐柱头铺作上。叉手抵脊槫两侧,与丁华抹颏栱相切。阑额、普拍枋均于山面处出头。
保护碑
保护范围:以寺庙围墙为界,东、西、北各至大殿外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向南延伸300米,向东延伸150米,向西延伸50米,向北延伸100米。
地理位置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南。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交通信息
乘坐长子县内公共交通长子326路至下霍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