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张碧云寺大殿 编辑
小张碧云寺大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小张村西北,寺院依台地逐层抬升,最上层大殿俯瞰全寺,层次分明,布局严谨有序,为宋代建筑,清代有重修。
小张碧云寺大殿为宋代建筑,庙宇坐北向南,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和厢房等殿堂15间,其他建筑已无存。 小张碧云寺大殿是国内稀少珍贵的木构建筑遗存,其梁架、枓栱等大木作构件基本为原构,显现了晋东南地区早期建筑的典型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实物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小张碧云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小张碧云寺大殿
地理位置: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小张村西北
所处时代: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768-3-06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小张碧云寺大殿,并在正脊上留有重修题记,据此可知其时寺院名为“三教堂”。
解放后,寺院用作村内的学校、仓库和大队办公场所。
1982年,小张碧云寺大殿左右山门前戏台倒塌。
2002年,重修并在后檐墙上嵌一块记录刻石。
结构
小张碧云寺
特点
小张碧云寺大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灰陶筒板瓦屋面,屋面坡度舒缓,檐口曲线平直。檐柱柱头以阑额相连,阑额至转角不出头,无普拍枋。栌枓直接坐于柱头,檐下枓栱布局疏朗。柱头枓栱单昂一跳四铺作。第一跳出巨型华头子,承批竹昂,昂形耍头,令栱抹斜,替木不抹斜;枓欹曲线上䫜下撇,批竹昂头略起棱;隐刻泥道栱,泥道慢栱为直栱,上承柱头枋,柱头枋在栱身内侧隐刻鸳鸯交手;里转一跳单杪华栱承梁头。扶壁栱自下而上依次为栌枓、柱头枋、散枓、单栱、柱头枋、承椽枋。前檐补间铺作隐刻,先在贯通柱头栌枓间的柱头枋上隐刻栱形,往上一枓三枡承柱头枋,枋上隐刻出栱身。转角铺作,令栱至角作鸳鸯交手,45°出华头子、下昂、耍头、由昂,昂头皆为批竹状;正侧向单杪,蚂蚱头,与柱头铺作昂状耍头形制不同;里转三跳偷心,华栱托角梁后尾,一、二跳偷心,三跳出翼形栱。
小张碧云寺大殿内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劄牵用三柱,梁栿间设枓栱隔承,驼峰之上小瓜柱承平梁;脊槫下置蜀柱,两侧施叉手稳固。殿内当心间佛坛上方设方形平棊,绘有晚期彩绘。明间设板门,门额有方形门簪,次间设直棂窗。
小张碧云寺大殿
相关建筑
碧者,绿也;云者,指庙宇建筑结构布局严谨,手法苍古,从远处看整个庙宇呈繁体的“云”字,碧云寺因此而得名。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以“碧”观之:下院有古槐1株,高五丈多,其粗14人方可合抱,从春到秋,遮天蔽日,满树碧绿;中院有巨柏5株,挺拔苍翠,终年碧绿。以繁体“云”字观之:碧云寺正殿为“云”之头上一横,引路及石阶为“雨”之一竖,地藏殿与西厢房为“雨”左边之一竖;上院矮墙与东边关圣殿与西厢房为“雨”之横折竖,引路两边之四株巨柏为“雨”之四点;中院南边石阶东侧的巨柏为云之一点,矮墙为“云”之点下一横;下院西边的送子观音殿、舞台、耳房为“云”之横下之撇折;庙门为“云”之最后一点,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繁体“云”字。匠心独运,富有创造。
碧云寺上院有正殿三间,为木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开间较大,出檐深远,檐下斗拱疏朗,规制严谨,角柱升起,檐角翘起缓和,给人以雄壮稳定之感。四椽袱贯通前后檐外制成华拱,梁架结构规整紧凑。正殿内正中为地藏菩萨像,慈眉善目,凝视远方。西边为老子,东边为孔子,又称“三教堂”。
2013年3月5日,小张碧云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小张碧云寺大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小张村西北。
碧云寺
交通指引
长子县人民政府距离小张碧云寺大殿约9.3千米,可自驾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