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地道遗址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关地道遗址边关地道遗址

边关地道遗址,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境内,永清县位于宋朝时代三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以北,在宋辽交战的前沿,为宋辽古战场之一 。

边关地道遗址面积约1600平千米 。1988年,专家勘察判断,边关地道遗址是北宋时期防御辽国的地下古战道,属于持久防御工事,与地面长城的战争功能相同,有“地下长城”之谓 。

2006年5月25日,边关地道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3月,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边关地道遗址

地理位置: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境内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价格:3元/人

占地面积:1600 k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Ⅰ-14

时代:宋

历史沿革

编辑

边关地道遗址

20世纪50年代,边关地道遗址被发现 。

20世纪60年代末,边关地道遗址藏兵洞被发现 。

1988年,永清县组织了边关地道遗址的挖掘 ,根据明、清地方史志和民间传说,经过试掘查明,边关地道遗址在永清境内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它以县城南关为起点,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

198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等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考察和论证,认定为宋辽时期宋拒辽侵的战道 。

1990年左右,永清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古战道开发办公室”,加强对古战道研究 。

遗址特点

编辑

边关地道遗址

边关地道遗址,位于河北省永清县境内,是北宋初期为防御辽国南侵而修建的地下军事防御工程遗址,横跨雄县、霸州、文安、永清、固安五县(市),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全长约65000米,分布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仅永清县内就有300多平千米 ,涉及6个乡镇、11个村街,结构复杂,延伸长,类型多,洞体由规格与质量统一的青砖构筑而成,洞内高矮各异,宽窄不一,延伸曲折,直角转向,走向不定,既有宽大的藏兵洞,又有窄小的迷魂洞、迷障巷道、翻板、翻眼等军事专用设施,洞内还备有通气孔,放灯台、蓄水缸、土炕等生活设施和为运兵而造的“引马洞”,以长期隐蔽为目的的“藏兵洞”和深入敌阵前沿的“瞭敌洞”等;呈立体布局,深及地下1-5米;地道群,环环相绕,彼此勾连,独成一体的小洞也分深、中、浅3层 。

文物遗存

编辑

文物遗存

边关地道遗址重点试掘了5处,发掘总长度达173米,发掘出的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叫迷魂洞和藏兵洞;迷魂洞,设计曲折繁复,敌人进去后分不清方向,会被困在里面,入口在地面下约4米处,洞口只有半米左右的高度;藏兵洞,主要是在里面隐藏兵力和囤粮,洞内能容纳100-200人,洞口高度不到1.3米,宽度仅容一人通过,成年人必须弯腰低头才能进入,每隔几米,洞壁上都挖有拱形的浅洞,必须在这里转身,否则只能倒退着走出来 ;发现有烛台、水缸等物品,还有夹壁墙、掩体、闸门等军事设施 。

研究价值

编辑
边关地道遗址多用于攻城,是持久防御工事,在宋辽交战的数百年里,辽军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个地道,作为国家的秘密工程,史册上没有记载,所以边关地道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也为古代建筑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新课题和资料 。

保护措施

编辑

保护措施保护措施

1993年7月15日,边关地道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宋辽边关地道 。

2006年5月25日,边关地道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永清县政府投入了20万元用于边关地道遗址的保护。永清县将边关地道遗址作为开发重点,对其做出整体开发建设规划 。

历史文化

编辑
从永清县城往北走5公里,就是1000多年前北宋与辽国两军对峙的古战场。1948年夏,永清大水,瓦屋辛庄村的村民惊在村西北角发现了一个偌大的洞口,而这发现洞口的地方相传曾是黄河道台刘谏的府第,传说这地下埋藏着18坛银元宝 。

据说在清朝末年,在县城西南五里多的蔡家营,一户人家为躲避战乱寻找藏身之地,在野外发现了一个洞口,顺着洞口挖掘,发现一条地道,在地道中还捡到一个明代的瓷盘。抗战时期,永清县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日寇扫荡,纷纷挖起了藏人的地窖,也有发现古战道的情况 。

旅游信息

编辑
门票

边关地道遗址门票3元/人。

开放时间

边关地道遗址开放时间:8:00-18:00。

交通线路

廊坊长途客运站有多次班车开往永清,10:35,11:50,15:30,15:40,16:30,17:00各一班。

王庄小学

下一篇 大辛阁石塔

上一篇 郛堤城遗址